摘要:相反在《三國志.吳書.孫堅傳》上有記載說是“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在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這後面的歷史真相是:十常侍亂政,大將軍何進聽袁紹之言召西涼軍董卓進京平亂。董卓聽聞,派胡軫、呂布、華雄追殺孫堅。

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衆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這是羅貫中《三國演義》原著裏的一章,相信大家可以看出此段便是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之後,適逢趕上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聯盟討伐董卓。三兄弟隻身前往加入,名爲第十九路諸侯。第一戰,董卓西涼軍的都督華雄接連斬殺盟軍,軍內無人敢應戰。這時馬弓手關羽請求出戰,在一片蔑視中,關羽迎戰,當他將華雄的頭顱扔在地上時,送行的酒還是溫熱的。這一戰,也是劉關張三兄弟的成名之戰。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劇,此段都十分的精彩,但小說終歸有虛構的部分,歷史上的華雄究竟是被誰斬殺的呢?

首先,關於華雄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存在?可以肯定的是肯定存在的,但並不是叫做華雄,而是名爲葉雄。此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91年。最早出現華雄這個名字的是在《三國志》裏,但是專家們對此名頗有爭議。可信度也極高的盧弼《三國志集解》引潘眉言:“《廣韻》二九葉引《吳志·孫堅傳》有“(卓)都尉葉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誤。”由此看出,應該是陳壽誤記,又被羅貫中寫入小說裏廣爲流傳

其次,歷史史書並沒有關羽斬殺華雄的任何記載。相反在《三國志.吳書.孫堅傳》上有記載說是“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在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這後面的歷史真相是:十常侍亂政,大將軍何進聽袁紹之言召西涼軍董卓進京平亂。十常侍聽聞謀害了何進,袁紹進宮殺了十常侍,宮中大亂。少帝劉協出逃,正巧遇上進京的董卓,董卓以護駕之名進京。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董卓進京並沒有多少人,他祕密將軍隊送出城去,連續多次晚上出,白天進造成自己兵很多的假象。亂世中的大臣們並不知道董卓的實力,便紛紛投靠。這樣一來,無疑是引狼入室。董卓在朝內獨斷專行,引來各方不滿。

以袁紹爲首的十二路諸侯(歷史上是十二路諸侯,並沒與十八路,劉關張三兄弟也沒有參加此次聯盟)共同討伐董卓。這次聯盟之初,各家都和諧相處,但後來與華雄一戰,出戰的武將都被華雄斬了腦袋,這樣一來各路諸侯都爲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出兵,這樣的日子一場就盟軍內部就起了內訌,所幸這幫人都帶着自己的軍隊回了各自的大本營,終日閉門不出。聯盟眼看着就要瓦解,這是長沙太守孫堅主動要與董卓作戰。孫堅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不就就攻克了梁縣,並駐軍梁縣。不料半夜被徐榮突襲包圍。孫堅部隊全線潰敗。

逃出重圍的孫堅只剩下十幾個騎兵。但他沒有就此灰心喪氣,一路上收集散兵,招兵買馬。佔領太谷陽人。董卓聽聞,派胡軫、呂布、華雄追殺孫堅。不料胡軫與呂布不對付,諸將也都嫌忌胡軫。呂布處處設圈套作弄胡軫,建議胡軫夜晚行軍,晝夜奔襲的士兵剛剛卸甲休息,呂布又散佈謠言說孫堅乘夜來襲,將士不知真假紛紛丟盔卸甲逃走,孫堅出城迎擊。孫堅對逃跑中的華雄連射兩箭,當他準備射第三箭時,華雄從馬上跌落下來,士兵們一擁而上,將華雄亂刀砍死。

由此可見,華雄並不是關羽所殺,也非孫堅所殺,最後是被小兵搶了人頭。這樣的歷史真相,你們喜歡嗎?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