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人生解读为一场修行,认为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我,能够以一种层次更高、境界更高、态度更正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

那么,什么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呢?换种问法,就是一个人什么样才算是修行到家了?

在我看来,人生最好的修行,其实就聚焦在俩个字上:尊重。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生命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那便是修行的非常不错了。

01

尊重弱小的人,这是善良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却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是一个难以给出公断的辩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生最终极的追求是善。

换句话说,人生修行的一大境界,就是要做一个好人。

说本性是善,所倡导的思想就是我们要努力保持最初的良善之心,不被世俗的种种所污化。

而认为人性本恶,就是强调成长和修行的重要,希望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去除身上的恶性和戾气,努力修炼成一个良善的人。

这两种不同的起点,最终却是殊途同归,都是讲要做一个良善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良善之人?

答案是:尊重弱小的人。

一个人尊重实力强大的人,尊重地位高的人,未必就是良善之人,但如果他能尊重弱者,善待弱者,那么则可以断定他是善良的。

我在文章里曾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谄媚,可以迎合、讨好某些人,但你不能伤害、欺负人。

不好和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所以,最好的待人之道,往往就是尊重生命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不管对方是强是弱,地位是高是低,你尊重对方,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

02

尊重别人的想法,这是教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一点是非常忌讳的,就是太过于自我、自私,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举一个比较自私的例子:

某人去朋友家里做客,看冰箱里有一块很精致的蛋糕,结果未经主人的同意,便拿出来给吃了。

人家到底想不想给他吃呢?怎么想的呢?他不管,也不在乎。

再举一个比较自我的例子:

几个人在一起开会讨论,某人犹如霸道总裁附身,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想法和建议,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怎么想的。

很显然,这些都是极度缺乏教养,也是非常低情商的表现,堪称人际关系中的一大杀手。

实际上,所有的好家教,所有的高情商之道,最后的导向都是在讲一个通俗的道理:

做人做事时,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要照顾别人的感受。

这便是为人处世的一大修行。

03

尊重别人的活法,这是修养

我常在文章里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一句话: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毛病:喜欢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有人跳出安逸稳定的工作,选择自主创业,他们会说你瞎折腾什么,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有人守着一份工作干了很多年,他们会说你怎么如此不思进取,就知道贪图眼前的安逸;

有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们会说你怎么这么抠,明明有钱,你怎么把日子过的这么憋屈;

有人三十岁了还没有对象,他们会告诉你这样不行啊,再不找个人嫁了,就真嫁不出去了;

... ...

这样的声音,普遍存在于我们人生路上的各个阶段,因为总有一些人习惯站在高处说教,而有时候我们也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我觉得,这正是我们需要修行的地方。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所拥有的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东西,对张三来说是唾手可得,但对于李四而言,可能拼尽全力也未必能拥有。

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做出的选择进行品头论足,往往是不客观的,也是没这个资格的。

因此,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成熟的人,有修养的人,见过大世面的人,反而越能理解别人,越是懂得尊重别人的意愿和活法。

04

尊重自己正在做的事,这是自爱

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人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修行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而修行未必就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的最佳场所。

之所以说工作是人生修行的最佳场所,是因为工作最能磨练人的心志、性格、人格。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工作很苦,每天上班的心情就像上坟一样沉重,而还有一些人却能从沉重繁杂的工作中收获到快乐和满足?

原因就在于彼此对工作的态度不一样,也就是修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

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曾在写给儿子的信里这样说道: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一个真正修行到家的人,往往会尊重自己正在做的事,会尊重、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一种自爱。

自爱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爱,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爱,才会真正得到这个世界的善待,才能在这个狂风暴雨的尘世里体会到暖意和平静。

实际上,人生所谓的修行,无非就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变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滋味。

而想要做到这些,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终究离不开「尊重」二字,你尊重人生中遇到的人和事,生命往往也会尊重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