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人生解讀爲一場修行,認爲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斷地修正自己,完善自我,能夠以一種層次更高、境界更高、態度更正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

那麼,什麼纔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呢?換種問法,就是一個人什麼樣纔算是修行到家了?

在我看來,人生最好的修行,其實就聚焦在倆個字上:尊重。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生命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那便是修行的非常不錯了。

01

尊重弱小的人,這是善良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認爲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卻則認爲人性本惡,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是一個難以給出公斷的辯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生最終極的追求是善。

換句話說,人生修行的一大境界,就是要做一個好人。

說本性是善,所倡導的思想就是我們要努力保持最初的良善之心,不被世俗的種種所污化。

而認爲人性本惡,就是強調成長和修行的重要,希望能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地去除身上的惡性和戾氣,努力修煉成一個良善的人。

這兩種不同的起點,最終卻是殊途同歸,都是講要做一個良善的人。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良善之人?

答案是:尊重弱小的人。

一個人尊重實力強大的人,尊重地位高的人,未必就是良善之人,但如果他能尊重弱者,善待弱者,那麼則可以斷定他是善良的。

我在文章裏曾說過這樣的話:你可以諂媚,可以迎合、討好某些人,但你不能傷害、欺負人。

不好和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

所以,最好的待人之道,往往就是尊重生命中所出現的每一個人,不管對方是強是弱,地位是高是低,你尊重對方,其實也是在尊重自己。

02

尊重別人的想法,這是教養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一點是非常忌諱的,就是太過於自我、自私,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舉一個比較自私的例子:

某人去朋友家裏做客,看冰箱裏有一塊很精緻的蛋糕,結果未經主人的同意,便拿出來給喫了。

人家到底想不想給他喫呢?怎麼想的呢?他不管,也不在乎。

再舉一個比較自我的例子:

幾個人在一起開會討論,某人猶如霸道總裁附身,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想法和建議,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別人的想法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怎麼想的。

很顯然,這些都是極度缺乏教養,也是非常低情商的表現,堪稱人際關係中的一大殺手。

實際上,所有的好家教,所有的高情商之道,最後的導向都是在講一個通俗的道理:

做人做事時,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要照顧別人的感受。

這便是爲人處世的一大修行。

03

尊重別人的活法,這是修養

我常在文章裏引用《了不起的蓋茨比》裏的一句話: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這樣一個毛病:喜歡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有人跳出安逸穩定的工作,選擇自主創業,他們會說你瞎折騰什麼,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有人守着一份工作幹了很多年,他們會說你怎麼如此不思進取,就知道貪圖眼前的安逸;

有人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他們會說你怎麼這麼摳,明明有錢,你怎麼把日子過的這麼憋屈;

有人三十歲了還沒有對象,他們會告訴你這樣不行啊,再不找個人嫁了,就真嫁不出去了;

... ...

這樣的聲音,普遍存在於我們人生路上的各個階段,因爲總有一些人習慣站在高處說教,而有時候我們也在扮演着這樣的角色。

我覺得,這正是我們需要修行的地方。

每個人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所擁有的也是不一樣的。很多東西,對張三來說是唾手可得,但對於李四而言,可能拼盡全力也未必能擁有。

所以,我們對一個人做出的選擇進行品頭論足,往往是不客觀的,也是沒這個資格的。

因此,你會發現那些真正成熟的人,有修養的人,見過大世面的人,反而越能理解別人,越是懂得尊重別人的意願和活法。

04

尊重自己正在做的事,這是自愛

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認爲,人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修行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行的過程,而修行未必就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的最佳場所。

之所以說工作是人生修行的最佳場所,是因爲工作最能磨練人的心志、性格、人格。

爲什麼很多人覺得工作很苦,每天上班的心情就像上墳一樣沉重,而還有一些人卻能從沉重繁雜的工作中收穫到快樂和滿足?

原因就在於彼此對工作的態度不一樣,也就是修行所達到的境界不同。

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曾在寫給兒子的信裏這樣說道:

如果你視工作爲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爲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一個真正修行到家的人,往往會尊重自己正在做的事,會尊重、熱愛自己的工作,這是一種自愛。

自愛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愛,一個人只有學會自愛,纔會真正得到這個世界的善待,才能在這個狂風暴雨的塵世裏體會到暖意和平靜。

實際上,人生所謂的修行,無非就是想在有限的生命裏變得更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滋味。

而想要做到這些,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終究離不開「尊重」二字,你尊重人生中遇到的人和事,生命往往也會尊重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