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

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保定地区为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市内文物古迹众多。京畿重地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让我们一起走进保定的古村落,了解着过往的悠久历史​。​

1.国公营村

国公营为一地名,是一个自然村。其位于河北省保定市 清苑县 阎庄乡境内。位于该村的观音寺在当地颇具盛名,始建年代约在隋唐时期,曾兴盛一时,可惜后来被毁坏殆尽。近年,重新兴建观音禅寺,现占地面积3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绿地1500平方米,村里有多座庙,形成一片错落有致、非常壮观的庙宇群。

其中有一座建筑规模不算宏大的庙宇——无生老母庙。无生老母庙,又称老母奶奶庙。宗教词典中,说无生老母是权力至高无上的女神。大清顺治七年,转世于直隶清苑县国公营。然而,蠡县潘营村的人们却说,老母奶奶是他们村的娘家,桑园的婆家。对此说法,世世代代国公营人无不认可。因此,当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国公营庙会,潘营和桑园村的男女老少,结成两支进香大军,高举杏黄旗,车水马龙,鼓乐喧天,直奔国公营而来。国公营的人们义不容辞,视他们为佳宾贵客,招待十分热情。

2.和家庄村

和家庄村是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军城镇下辖村,地处唐县深山区,距县城45公里,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三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和家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生态游,共种植油用牡丹638亩,栽植红枣8000亩,核桃500亩,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天牡丹花开,香飘遍野;夏天绿荫葱茏,诗情画意;秋天一湾碧水过,两岸大枣红;冬天古朴庄严,韵味深长。

行走在村中整洁的街道上,一座座灰瓦白墙的农家精致庭院醒目突出,花田栈道、古朴石墙尽收眼底。每家每户的庭院前,各色鲜花竞相开放,紫色扁豆、绿色丝瓜、红色番茄硕果累累,一派生机勃勃,唯有石墙上一块块风化的石头诉说着这个村子的悠久历史。

3.冉庄村

冉庄村,位于清苑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中外战争史上闻名的地道战,就发生在这里,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1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

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冉庄以冉庄地道战遗址为核心的旅游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修建了侵华日军罪行展览馆二期工程、张森林纪念园、野外战场、农家小院等景点。

4.南腰山村

南腰山村位于顺平县腰山镇。顺平原名完县,县城西10公里的伊祁山据说是五帝之一的尧帝诞生地。腰山离伊祁山20公里,相传尧帝父子曾登山远眺,问道苍穹,故此山得“尧山”之名,经口口相传,语差笔误,竟成为了今天的“腰山”。明洪武年间,政府从山西洪洞县迁大批移民来此,垦荒种地,盖舍织布,遂成村庄,便以山为名,称“腰山村”,后人口大增,腰山村一分为三,以方位划分为“南腰山”、“西腰山”和“北腰山”。公元1647年的一天,清军汉镶黄旗四品参领王锡衮怀揣《圈地令》来到南腰山村,被这里“景美地沃负山带河”的风水所吸引。于是,他驻足村中,开始谋划自己的百年基业。在南腰山村的中心位置动土建园,这座豪宅随着王家香火的传承,不断扩建,最终建成了一座占地300亩,拥有20余个四进大院、1000多间房屋的城堡式庄园——王氏庄园。

俗话说,看皇家艺术要看北京故宫,看民居艺术要看山西乔家。其实,北方民居的代表除了山西乔家大院,当时还有很多民居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制都可以与之相媲美。南腰山村的王氏庄园就是一座,规模和形制和山西乔家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乔家,被称为规格最高的北方民居。

5.骆驼湾村

骆驼湾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南的几座山峰称“辽道背”,海拔接近1900米,南边有驼梁,东边为天生桥瀑布群,西边60多公里外是山西五台山。因为没有任何商业开发,“辽道背”的生态保护完好,包括落叶松、槐树、杨树等等。经农业专家考察,山上还有2000多种植被和几百种药材,如猪苓、黄芩等。

深山里的一些村落,原本也不过几户人家,如今人们外出打工,早已见不到年轻人的踪影.

6.大汲店村

大汲店村隶属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南二环、西三环交汇处内侧。未进村子,未见房舍,只是一片曲折又自然的水湾、河汊、闲舟、堤坡上横斜的垂柳,已感受到一种田园般的深幽。据说这条名为白草沟的河道远自商周就一直串通四方,一度可北抵天津。古时河道交通和运输的意义,堪比今天的高速公路。它带给大汲店人一段值得骄傲的悠久又繁华的历史。

后来,由于各种变迁,河运已经不通,但村中一些老街犹存。本村一位善画的村民,曾用类似《清明上河图》手卷的形式,凭着村民的集体记忆,细致地描绘出昔日各种舟车往来、贸易兴旺、各色商铺沿街并立的景象。当时还对传说中的一家名为“北铺”的店铺做何营计众说不一;后来一位老人出来破解,他说当地口音“北”与“笔”同音,这个“北铺”其实是一家笔铺。一个村子里居然有专门卖笔的店面,可知其文化底蕴非同小可。

古村记编辑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