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如皋,

我們真的瞭解嗎?

有這樣一位致力於研究如皋本土文化的如皋人

他用滿腔熱情書寫着這裏的故事

今天小如繼續帶你走進他的如皋世界——

《讓歷史告訴未來》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王惟熙首任貢舉考官的那些進士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六十六》記載:

仁宗皇祐元年(己丑,1049)春正月,辛丑(8日),命翰林學士趙概權知貢舉。三月,乙巳(12日),御崇政殿,試奏名進士。丙午(13日),試諸科。癸丑(20日),賜進士馮京等一百七十四人及第,一百六人出身,二百九人同出身於崇政殿。京,江夏人也。甲寅(21日),賜諸科及第並出身五百五十人於觀文殿。

“諸科”的進士一般無法查詢。我們還是來看看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科”都有哪些知名的進士。

範純仁是布衣宰相絕世好官

範純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1049)中進士,人稱“布衣宰相”,諡忠宣。

1、他是如皋安定先生胡瑗的學生

我們先來看看他出生前後一些相關的人和事。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進士;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其間建議重修捍海堰。此時,胡安定被左右鄉鄰視爲奇才。天聖三年(1024),范仲淹任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天聖四年(1026)八月,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工程由張綸主持完成。天聖五年(1027)六月,範純仁生於北宋南都應天府(今商丘)。天聖五年(1027),范仲淹爲母守喪,晏殊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仁宗天聖十年、明道元年(1032),胡瑗(40歲)放棄科舉意念,返回海陵,辦安定書院。景祐元年(1034),王惟熙進士及第;42歲的胡瑗開始到蘇州一帶設學講授儒家經術。六月,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州,闢所居南園之地,興建郡學。次年,聘請胡安定擔任郡學首席教授,並送自己的兒子範純祐、純仁拜其爲師。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判國子監,很快又轉升爲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範純仁從小就比別的小孩要聰明很多,很早就能識字看書,八歲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做文章。國學經典《純正蒙求》裏面“君實枕圓,純仁帳墨”故事中的“純仁帳墨”就是講的範純仁晝夜讀書,帳頂被燭煙染如墨色。

這麼大點小孩,就能在蘇州郡學聽胡先生的課,真是造化!皇祐元年(1049)的貢舉,他就中了進士。王惟熙是這一科的考官,“先生”也。

2、不做則已,做就做個孝親愛民的好官

因父蔭,很早就授官太常寺太祝;中進士後,擬任武進縣知縣,但以遠離雙親而不赴任;又改派爲長葛縣知縣,仍然不前往。父親范仲淹對他說:“你以前以遠離雙親爲理由不去赴任,現在長葛縣離家不遠,還有什麼可說的哩?”範純仁說:“我怎能以祿食爲重,而輕易離開父母!長葛縣雖離家近,但亦不能完全實現我的孝心。”直到范仲淹去世後,他纔出來做官。先後出任許州觀察判官、襄邑知縣。

縣境內有一處牧場,衛士在那裏牧馬,馬踐踏了百姓的莊稼,範純仁抓捕了一個衛士處以杖刑。這牧場本來不隸屬於縣裏,管理牧場的官員發怒說:“這是陛下的宮廷值宿護衛,你一個縣令怎麼敢如此?”就把這事向宋神宗稟報,要立即予以審理治罪。範純仁說:“供養軍隊的錢物是由田稅所出,如果聽任他們糟蹋百姓的農田而不許追究,那麼稅錢從哪裏來呢?”宋神宗下詔,把牧場統一交由縣裏管理。

3、身在諫院心憂天下,有宰相才

範純仁後來被任命爲同知諫院。他上奏說:王安石改變了祖宗法度,搜刮錢財,使民心不得安寧。《尚書》說:要注意那些看不見的怨恨。宋神宗問他是什麼?範純仁回答說: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啊!宋神宗讚許他,採納了他的意見。要他提出全面的施政策略,於是就寫了一篇《尚書解》獻給宋神宗。

富弼任宰相,稱病在家閒居,不理政務。範純仁說:富弼蒙受三朝君主的恩顧和倚重,應當自己主動擔當國家的重任,在報效君主和立身處世兩個方面都有過失。富弼與我父親,平素要好,我現在同知諫院,不考慮私情來進忠告,願將這本書給他看,讓他自我檢省。

4、任職地方心繫百姓,施行仁政羣衆擁護

範純仁又出任慶州知州。當時秦中正遭饑荒,他自行決定開倉放糧。下屬建議先上奏朝廷並等待批覆,範純仁說:等到批覆下來就來不及了,我會獨自承擔這個責任。有人指責他保全救活的災民數字不符合實際,宋神宗下詔派使臣查辦。正遇上秋季大豐收,百姓高興地說:您確實是救活了我們,我們怎麼忍心連累您呢?晝夜不停地爭着送糧歸還他。等到使臣到來時,常平倉的糧食已經沒有虧欠了。

調任齊州知州,齊州的民俗兇暴強悍,百姓任意偷盜劫掠。有人認爲:這種情況嚴厲處置還不能止息,您一概寬以待之,恐怕那裏需要整治的違法亂紀事情不能窮盡了。範純仁說:寬容出於人性,如果極力地嚴懲,就不能持久;嚴懲而不能持久,以此來管理,這是造成刁頑的方法啊。有一處掌管刑獄的衙門常常關滿了囚犯,都是犯了盜竊罪行的屠夫、商販之類的人,關押在這兒督促他們賠償。範純仁說:爲什麼不讓他們先保釋、後繳納呢?通判說:(如果)先釋放,恐又作亂,官府往往會等他們因疾病死在獄中,這是爲民除害啊。範純仁說:依照法律,罪不至死!將他們全部叫到庭前訓誡,讓他們改正錯誤,重新做人,就把他們都釋放了。等到滿了一年,盜竊案件比往年減少了大半。

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宰相。

5、從布衣到宰相,廉潔勤儉始終如一

範純仁凡是舉薦人才,一定憑天下公衆的議論,那些人並不知道自己是範純仁所推薦的。認爲只要朝廷用人不遺漏正直的人,爲什麼一定要讓他知道是我所推薦的呢?

他性格平易寬厚,不以疾言厲色對待別人;認爲是符合道義的卻挺拔特立,一點也不屈從。認爲平生所學,得益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盡。如果能用要求別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思寬恕別人,不用擔心自己不會達到聖賢的境界。勤儉可以幫助廉潔,寬恕可以成就美德。

國學經典《純正蒙求》裏面“趙君辨誣,範公敘契”故事中的“範公敘契”就是講的:範純仁被故人的子孫無故訴訟,他非但“不揚人之過”,卻反思自己對故舊的子孫關心照顧不夠!

國學經典《純正蒙求》裏面還有個“範公焚幔,樂妻趨機”故事中的“範公焚幔”就是講的:純仁娶妻,有傳說婦家有羅幔。純仁說:綺羅不是做幃幔的材料,我家素來清儉,安得亂吾家法。如果敢帶過來,我就把它當庭燒了。

狀元馮京文名蓋世德惠天下

馮京(1021—1094),字當世。生於廣西宜山龍水,遷居廣西藤州,落籍湖北武昌。三地均稱爲其家鄉,引以爲豪吧!

1、書中自有顏如玉

馮京從小天資聰穎,好學上進,“日記千言”,“過目不忘”。在1048年8月至1049年3月舉行的鄉試、會試、殿試中,他連中解元、會元、狀元。在古代13位“三科狀元”中名氣較大。

有一個人一直在關注着貢舉的形勢,他就是“準國丈”張堯佐。當朝仁宗皇帝最寵愛的張貴妃,父親去世較早,她一直把伯父視作父親。伯父的小女正值適婚年齡,“榜下擇婿”是歷來的傳統。他原本想把外甥石布桐送上狀元之位。憑他端明殿學士、三司使的身份,有這個實力。三司使被稱作“計相”,主管財政。可是,這個馮京的勢頭實在強勁,一路走來,他鄉試獲解元,會試中會元,就等殿試了。說不定他就中狀元了呢?!在這個節骨眼上,張堯佐找馮京談了一次話。這不是要與皇上連襟(如皋土語:姨爹)嗎?談話後才知道,馮京老母早已與王家有了約定。況且,馮京也看不慣這位“準國丈”。野史中把有關情事演繹得熱鬧非常。 後來,還是這個馮京當上了狀元!這就成了宋朝的最後一個“連中三元”的主!

再後來,馮京的元配王夫人去世,時任朝廷宰相富弼,就把長女嫁給他爲繼室。富弼的岳父則是著名詞人、老宰相晏殊。可是,不久富夫人又早亡了(此人該不會克妻吧)?!

再後來,富弼又把二女兒嫁給了他,爲再繼室!

由此,民間留下了“兩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話。位於河南鄭州新密市曲梁鎮五虎廟村的馮京墓,經發掘證實,爲馮京及其三個夫人的合葬墓,爲鄭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不假!

2、不拜見他是看重他

中狀元后,他以將作監丞、通判荊南軍府事。回京後,因岳父富弼當政,爲避嫌,他出知揚州、江寧府。大概宋仁宗愛惜馮京的才華,不想讓他在地方上呆多久,很快擢升爲翰林侍讀學士(貼身祕書、參謀、顧問?),奉詔還京。還京數月,未去拜訪首相韓琦,被視爲傲慢。富弼要其去拜見韓琦,他聽從岳父的勸告,大大方方去宰相府拜見韓琦,當面解釋說:“公身爲宰相,從官不敢輕易造訪相公,這是出於對相公的尊重,何來的傲氣?”兩人相視大笑,誤解也釋然於笑聲之中。

後來,授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負責治理京師重地。

3、反對王安石變法反被提升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駕崩,宋神宗趙頊即皇帝位。宋神宗對馮京印象一直不錯,認爲他在仁宗、英宗二朝提出的一些方略多被先帝採納,是難得的人才。神宗即位不久,就任命馮京爲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宋神宗是一位年輕有爲的皇帝,他重用王安石進行改革,希望藉此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鬥爭十分激烈。從總體上說,馮京不支持王安石新法,他也因此與王安石產生了矛盾,但是這些並沒有影響神宗對馮京的信任。在御史中丞任上,馮京就王安石的改革提出了六條意見,指陳新法失當。神宗仔細審閱了馮京這道洋洋灑灑數萬言的奏摺,覺得很有道理。又將它轉給王安石。王安石看後十分不滿地說:“馮京的奏疏極爲荒謬。”神宗卻說:“令馮京作樞密副使,如何?”讓他抓監察,不如讓他管軍事?王安石這才意識到,神宗原來是想要重用馮京,他只得順水推舟地說:“既然陛下要用他,又有何不可!”詔馮京擢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監察、軍事都抓!

4、嚴於律己上章自劾

馮京爲官,勇於承擔責任。河東麟州、府州、豐州的城防、兵器長久缺乏修整,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經常失利,三州官吏因此受到朝廷的譴責。馮京認爲自己曾擔任過陝西安撫使,對現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上章自劾:“麟、府、豐三州城壘兵械不治,帥臣有責,前任帥臣亦有責。臣曾擔任陝西安撫使,當受譴責。如此,可使諸路帥臣(安撫使)明白,雖然離任了,但仍必須爲自己在任期間的過失承擔責任。這樣,他們就不至於在任內懶惰、失職。”神宗看了馮京自劾奏疏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擢升他爲參知政事。

5、地方遭災有人提議提拔馮京爲宰相反被罷免

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至次年三月,全國很多地方旱情嚴重,大量東北流民湧入京師。官員鄭俠將《流民圖》長卷送到神宗手中。鄭俠隨畫還附上一封時政書,建議神宗任命馮京爲宰相。神宗看了《流民圖》後長吁短嘆,夜不能寐。次日,神宗下令開倉賑濟饑民。

王安石則上書請求罷去宰相。神宗爲了維護推行新法的大局,繼續留任王安石宰相。呂惠卿又趁機誣告馮京與鄭俠相通,詔罷馮京參知政事。真是世事難料!

6、結盟西蕃維護邊地安定民族團結

神宗時,四川一帶西蕃首領何丹發兵攻打雞糉關,朝廷派馮京率兵征討。何丹得知消息,爲馮京的聲威震懾,而罷戰請降。馮京部下有人主張乘機蕩平西蕃的巢穴,但馮京卻從長遠戰略考慮,安撫西蕃,接受頭領何丹投降,並撥給農具、糧食等物安撫西蕃,幫助他們發展生產。何丹等大喜,爭着拿出豬羊與馮京結盟。馮京以其遠見卓識,爲邊地安定、民族團結,立下汗馬功勞。

宋哲宗即位,以太子少師致仕。紹聖元年(1094年),馮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歷經“仁宗、神宗、英宗、哲宗”四朝。哲宗親至其家祭奠,追贈司徒,諡號“文簡”。

榜眼沈遘是沈括的家人

沈遘(gòu,遘通構)(1025—1067),年四十三歲,字文通。杭州錢塘縣人。皇祐元年(1049)進士第二,榜眼,初授大理評事、江寧府通判。

《夢溪筆談》的著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夢溪筆談》被稱爲“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嘉祐八年(1063),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

1、沈遘與沈括的關係

沈括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

沈括祖父沈英生有兩子兩女,長子沈同,次子沈周。

沈同爲沈括伯父,生有兩子,長子沈振,次子沈扶,也就是沈括的兩位堂兄。沈振早年得父蔭而官任上高縣及臨淮縣主簿。到皇祐五年(1053)才中進士。沈振之弟沈扶,曾官任國子博士。生子沈遘、沈遼(1032—1085)。

沈周爲沈括父親,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娶妻兩任,第一任葉氏,生長子沈披,葉氏因病早死;繼室許氏,生沈括及兩名女兒。沈周死時沈括才二十一歲,尚未有功名。

按輩分,沈括是沈遘、沈遼的堂叔。沈遘、沈遼與沈括被合稱爲“沈氏三先生”。

2、說原本沈遘是狀元

仁宗皇祐元年三月,癸丑(20日),殿試結束後,主考官把名次排好,交給皇上,準備拆封,看看有沒有要避諱的。結果一拆開,第一名——沈遘,皇上一看,這不是那誰嗎?都已經當官了(太廟齋郎),不能再當狀元,於是就放在了一邊。再拆開第二名——,皇上一看,“馬涼”,這個人沒印象,應該不是做官的,就讓他當狀元吧!其實,這個“馬涼”就是“馮京”!這就是野史中所說的“兩點”放哪裏而已!不知“歷史”是不是可以隨便捏的!

3、沈文通才幹超羣

宋高宗嫌其名怪,以其字“文通”代名。

沈文通爲人和謹,勤於接下。通達博識,才幹超羣,明於吏治,所到之處,恩威並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樹。

百姓無力喪葬的,給予賑濟;對孤女,親爲作主婚嫁者,凡數百人;有養良家女爲娼優者,悉令其父母領回。

沈遘爲包拯家譜題詞

文通又曾在杭州主持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時稱“沈公井”。每當文士進呈詩文或禮物求見,必擇其賢者而譽之。待人誠信,下屬皆願爲之效力,故當時後進之士多歸附。處理政務,只需半日,即可與賓客舊友往來談笑,“沛然有餘暇”,友人交口稱其能。

文通任杭州知府時堅決打擊地方惡勢力,褒獎賢良,後任開封知府,開封老百姓也說:“此杭州沈公也。”在開封,他政號嚴明,對於貧苦善良的老百姓撫卹尤至。爲文下筆立就,入選吏部、知制誥。後居母喪,終日守候母親墓側,無疾而終。《純正蒙求》第169“時氏還妾,文通奪倡”的故事,是說沈文通知杭州時,有良家女被賣爲倡優的,政府強行奪還其父母。

探花錢公輔勤勉耿直,公忠體國關愛百姓

錢公輔(1023—1074),又名吳中,字君倚,一字純者。據《毗陵城西錢氏宗譜》記載,他是五代吳越王錢鏐的後人,錢冶之子,爲遷居常州的第二世祖。馮京榜探花。

公輔爲社稷事,勤勉耿直。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錢公輔上《治平十議》奏章,主要內容是建議國君關心百姓生活,朝廷要了解民情,減輕賦稅;要嚴格謹慎地選拔、任用、考覈官員;要嚴懲貪贓枉法等等,都是針對時弊而發。之後又作《帝問》一篇奉呈皇帝。當時王疇任翰林學士時間不長,英宗決定提拔王疇任樞密副使。而錢公輔覺得王疇資歷太淺,便不起草任命文書。英宗大怒。

宋熙寧元年(1068),僅僅當了四年皇帝的英宗因病去世。年輕的神宗繼位,治國強兵心情迫切。錢公輔因此得到賞識,先官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很快又調回京城,恢復知制誥原職。入朝拜見皇帝時,神宗慰勞勉勵他,讓他將上書英宗的《治平十議》抄寫送上,並讓他負責諫院工作。

當時,朝廷重用王安石實行變法。王安石和錢公輔本來關係很好,經常交往,但他得志以後,爲鞏固自己的權勢,便不斷排斥異己,公輔深以爲恥,一再表示反對意見。滕甫對新法持懷疑態度,不予支持,王安石將其貶出京城,讓滕甫出知鄆州。而錢公輔幾次在皇帝面前說滕甫不應該去;薛向變更鹽法,王安石積極支持,可錢公輔卻說薛嚮應當免職。由於錢公輔接連幾次在用人問題上違背王安石的用意,兩人逐漸疏遠,結果被罷免諫院職務,隨即調任江寧知府。第二年,神宗皇帝想要把錢公輔召回,王安石說錢公輔幫助小人,總是提出不同意見,不宜在皇上左右。於是讓他任揚州知州。

錢公輔 致公默祕校尺牘

藏於故宮博物院

宋熙寧四年(1071)10月,時年35歲的蘇東坡也被王安石排擠出京城,在赴杭州任通判途經揚州時,錢公輔設宴相迎,還把正在杭州任職的兒子錢世維介紹給蘇東坡。蘇軾對老前輩錢公輔恭敬有加,以後也確實與錢世維結下終身友誼。蘇軾在常州臨終時,是錢世維陪伴其身旁。後來,錢公輔以病爲由,請求改變任命,改提舉崇福觀。不久,宋熙寧八年5月,錢公輔因病在家中身亡,年僅五十二歲。

錢公輔一生耿介,公忠體國,關愛百姓。他自幼酷愛讀書,是宋代文才出色的詩人,可惜作品大多失傳。此處謹錄七律《衆樂亭二首》之一:

誰把江湖付此翁,江湖更在廣城中。

葺成世界三千景,佔得鵬天九萬風。

宴豆四時喧畫鼓,遊人兩岸跨長虹。

他年若數東南勝,須作蓬邱第一宮。

好大氣魄!

在安徽琅琊山上有一方錢公輔刻於1065年的摩崖石刻,供諸位觀摩。

〔釋文〕治平二年秋八月癸卯哉生伯兄子美潔、幼子世偉爲琅琊之遊,觀日於曉光亭,宿了了堂,詰朝西觀琅琊洞,飲寒泉井煮茶而還。又明日,往觀廣照上人之塔,由南嶺路以歸,自初及今至山者三,而未有如茲遊之勝且悉也。滁人雍成之爲客長,老僧繼詮在行,責授滁州團練副使錢公輔題。甲辰仲兄子玉續至。後治平三年春正月初五日,世京、世雄、世偉同陽羨祭祀道遊。

呂大防不但是北宋名相,還是書法家

呂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藍田(今陝西藍田)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 ,任馮翊主簿。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和呂大臨,《宋史》立傳。宋哲宗元佑年間曾任宰相。呂大防不但是北宋名相,在政治、軍事方面有所作爲,而且是一位在經學、地理學、文學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的學者。

爲民辦實事。任永壽縣令,縣沒有井,人們要到很遠的山谷去汲水,大防巡行近境,得到二泉,打算疏導而使之進入永壽縣,因地勢高低不平,衆人懷疑沒有成功的道理。呂大防採用《考工》中的水地置泉法來使之水平,不到十天,果然疏導爲渠,百姓依賴,號稱“呂公泉”。爲地方施策。呂大防遷任著作佐郎、知青城縣。以前,祭田粟米用大斗收進而用公斗放出,獲三倍之利,百姓雖然不滿,但不敢上訴。呂大防開始均定放出納進以平均其值,此事轉傳給宋仁宗,詔令立定法禁,命一路全輸送租給官府,用概器給還。青城縣外控汶川,與西夏相接。呂大防佔據要地設置巡邏,祕密設防,禁止上山砍柴採摘,以嚴障礙屏蔽。韓絳鎮守蜀州,稱呂大防有佐輔帝王創業治國的才能。爲帝王建言。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駕崩,宋英宗即皇帝位,呂大防改任監察御史裏行。呂大防首先說:“紀綱賞罰,不適合天下希望的有五:進用大臣但權不歸皇帝;大臣疲倦年老但不能按時引退;外國傲慢但不挑選將帥;提出建議的臣子對朝政闕失有所裨益但執政大臣壓制他;疆場左右大臣,有敗事卻被獎賞,推薦官員卻獲罪的。”又說:“富弼有腳病請求解除重要的行政職務,十幾次上奏章卻不被接納;張..年近八十,智慧已經耗盡,哀請退休卻不同意;吳奎有三年守喪期,又以其子召他回朝,又再次派使臣召他;程戡因年老不能守邊辭謝,擔心死在邊塞上,請求罷免回家,也不答應。陛下想要盡君臣的本分,使病者得以休息,守喪者得以終喪,老者得以盡其餘年,那麼進退盡禮,也何必過分爲虛飾,使得他們四人的誠心,不得自達呢?”系書法名家。《示問帖》是呂大防傳世極少的墨跡之一,是寫給“運使質夫使君”的信札。“質夫”是章楶的字。上款又稱“運使”、“使君”,據《宋史·章楶》本傳,知其曾官成都路轉運使,又江淮發運使,元祐初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慶州。北宋時慶州屬陝西路,而帖中恰又談及治陝事,故此帖當書於是時。又考,呂大防本傳,“哲宗即位,招爲翰林學士,權開封府”,時年約六十餘歲。此帖屬晚年手筆。此帖點畫豐厚遒勁,結字、章法修長整飭,穩健有度。風格非常接近蔡襄,但缺乏蔡書中那種靈動而富有生氣的筆法和姿態,是一位以法度擅長的書家。

呂大防《示問帖》藏於故宮博物院

紙本,行楷書,縱27.4釐米,橫44.5釐米

鑑藏印記:“仁人義士之家”(朱文)、“李氏圖書之印”(朱文)、“神品”(朱文)、“天籟閣”(朱文)、“得密”(朱文)、“項元汴印”(朱文)、“墨林祕玩”(朱文)、“檇李項氏世家寶玩”(朱文)、“江德量鑑藏印”(朱文),“王南屏印”(白文)、“玉齋”(朱文)。

·未來待續·

作者:楊建軍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第一章:如皋平原

第二章:如皋古邑

第三章:如皋的河

第四章:如皋城池

第五章:如皋城河水系

第六章:如皋城河上的橋

第七章:如皋城河護坡駁岸

第八章:如皋城河上的碼頭

第九章:如皋古城景點——射雉亭

第十章:如皋古城景點——範公苑

第十一章:如皋古城景點——丞相亭

第十二章:如皋古城景點——文昌閣

第十三章:中共如皋縣委誕生地

第十四章:抗戰勝利紀念牆

第十五章:如皋古城景點——靖海門

第十六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

第十七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名宦祠

第十八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鄉賢祠

第十九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大成殿

第二十章:如皋古城景點——石合泰民居羣

第二十一章:如皋古城景點——頤園

第二十二章:如皋古城景點——集賢裏

第二十三章:王學士的祖父王載

第二十四章:王學士的伯父王惟清

第二十五章:王學士的父親王惟熙

第二十六章:王學士的母親王史氏

第二十七章:王惟熙的貢舉老師們

第二十八章:王惟熙的貢舉同年

第二十九章:王惟熙首任貢舉考官的經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