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在小时候,孩子会听父母的话,但是在见识更多、自我意识建立之后,亲子沟通就越来越困难。不少家长都会面临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困境,抱怨与孩子沟通太难。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亲子之间能够顺利沟通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

一、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家长与孩子沟通起来如此困难呢?

1、家长以自己为中心,无法激起交流的兴趣

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就很难找到话题。所以孩子很少在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加上父母的工作就忙碌,亲子之间真正交谈的时间很少。孩子并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孩子没有交流的兴趣,自然就不愿意与父母交谈。

比如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讲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在饭桌前问孩子:"今天上了什么课呀?有没有跟好朋友去操场打篮球?"这看似是很稀松平常的问题,但是很多家长到最后会不会扯到学习、教育上。一遇到自己觉得不满的地方,就会直接批评或者叫孩子"整改"。

家长主动和孩子说话,当初为了是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学习成绩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得什么奖状。这样重重复复的话题,孩子听到开头就开始烦了,所以就直接左耳入右耳出。

很多家长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日复一日重复同一个话题,不断询问孩子不感兴趣或者是学习上的事,这样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孩子更加不想与父母沟通,而家长也开始束手无策。

2、 家长采用错误的沟通方式,反复说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往往采用了错误的方式跟孩子交流,这样就达不到沟通的预期效果。比如孩子刚从学校回来,高兴的与小伙伴玩耍,但是家长已经知道孩子数学考了低分,直接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数落。孩子的情绪一下子跌到谷底,怎么可能还有心情与父母沟通呢?或者是常常反复说教,把孩子的缺点说了一遍又一遍。说教多了自然无效,孩子会渐渐对此"免疫",在被休假的时候,耳朵下意识的就封闭起来,这就是孩子经常"听不见"的原因。

这时候,家长应该停下来思考:自己说的是不是太多了?有些问题重复一次就够,与其一遍又一遍的说教,不如把重点说一遍,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3、家长全方位"监视",对孩子过度关注

很多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害怕孩子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常常要把孩子绑在身边。每天不停问他的个人状况,打一个又一个的电话向老师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直接翻日记查书包。这些都是孩子很反感的举动,而且时间长了亲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很快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探索问题和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和老师过多干涉。有了自主意识的孩子会强烈感受自己的独立性,要保有自己的私隐,所以面对家长事无巨细的提问时,往往是脑袋一空不愿意去听。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这一特点,总是不断的追问问题,探寻孩子的隐私,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二、"沟通漏斗":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密码

简单来说,"沟通漏斗"对的内涵里包含4个数据:80% 、60% 、40%、 20%。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一个人通常只会收出预想的80%,而对方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听懂的是40%,在最终执行时候真正落实的就只有20%。

沟通中遗失的信息就像是手中握住的沙子,当我们说的再多,那是最后能够实现的只有20%。这样的沟通方式就像是一个漏斗,最后的有效指令很少,所以沟通的效率就会很低。

那要怎么样提高沟通的效率呢?答案就是把"沟通漏斗"倒过来,专注于有效信息,着重于对方能听懂的40%和能执行的20%。

"沟通漏斗"法则1:讲清楚要点

每一次沟通都是有要点的,分清要点和次要点,并在沟通的过程中把最关键的要点讲清楚,那么就能好好利用对方能听懂的40%,帮助对方吸收所有的关键信息。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把自己的话简略的说清楚,不要长篇大论也不要反复说教。这样不仅能提高沟通的效率,而且孩子也能感受更加轻松,更愿意与父母交流。

"沟通漏斗"法则2:选择性沟通

时间、地点、人物、事项都是选择性沟通的4个重点,我们在沟通之前要明白,需要听懂和执行的是哪些事项和哪些人。并在此基础上,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环境进行沟通,不然就会因为分神而环境影响而降低沟通效率。

这个法则启示家长不要在大庭广众下说教和批评孩子,在大庭广众下和孩子不愿意的时候沟通,这只会加大孩子的压力,对沟通无益。而且,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适合拿来交流,少询问孩子的私隐,孩子更多自由的独立空间。

"沟通漏斗"法则3:多种形式沟通

很多人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为自己说过一次就没必要再用其他形式沟通,但是口头的沟通很容易会造成"左耳进右耳出"。而且,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理解力、知识面和敏感意识等能力都不一样,而且执行条件也有很大的。

与孩子沟通不一定用说教的形式进行,可以与孩子一起聊天,或者是一起玩游戏。沟通不必刻意讲究的是自然和轻松,用更轻松愉悦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1、双向沟通,聆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无动于衷,是因为沟通"信号"没接上。家长和孩子两个人各站在一个频道上,各说各话,中间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呢?而且,很多家长也不懂得应该与孩子沟通,常常用不合适的话不过孩子听着,不允许还是表达自己的想法。

沟通应该是双向的有来有往,并不是家长一个人侃侃而谈。只有家长在说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沟通,还是根本没把沟通的大门向父母敞开,就算家长再怎么用语言抨击,孩子也不会愿意主动交流。

真正的沟通一定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认真的聆听孩子心里的话,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认真和自己交流。

2、用包容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难免会犯错误带来很多麻烦,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要以一个爱和包容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在年幼的时候,孩子的规则感和自我约束力是比较差的,只有通过后天慢慢的建立和培养。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在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和尊重。对于孩子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先不要打断孩子的话,因为孩子很可能是因为无法准确的表达内心想法而产生偏见和误会。无论孩子说的对还是说的错,家长都先予以鼓励后在教育,耐心的与孩子交换看法。这样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也会建立起来。

3、拓展话题,激发孩子的兴趣

如果每一次交流都是要坐在桌子上严肃地听和讲,那么孩子肯定会感到很厌烦。交流可以用多种形式,家长应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呢?我想听什么?在从孩子兴趣出发开始,慢慢的过渡到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既不显得突兀也不会生硬,交流也会更加顺畅。家长与孩子谈话的内容也应该更多样,不仅仅限于学习,应该包括如何为人处事等个方面的话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