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幾乎每個家長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與孩子溝通?在小時候,孩子會聽父母的話,但是在見識更多、自我意識建立之後,親子溝通就越來越困難。不少家長都會面臨不懂得與孩子溝通的困境,抱怨與孩子溝通太難。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親子之間能夠順利溝通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環節。

一、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家長與孩子溝通起來如此困難呢?

1、家長以自己爲中心,無法激起交流的興趣

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就很難找到話題。所以孩子很少在回家後主動與父母交流,加上父母的工作就忙碌,親子之間真正交談的時間很少。孩子並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孩子沒有交流的興趣,自然就不願意與父母交談。

比如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講自己在學校的經歷,在飯桌前問孩子:"今天上了什麼課呀?有沒有跟好朋友去操場打籃球?"這看似是很稀鬆平常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到最後會不會扯到學習、教育上。一遇到自己覺得不滿的地方,就會直接批評或者叫孩子"整改"。

家長主動和孩子說話,當初爲了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怎麼樣,學習成績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得什麼獎狀。這樣重重複復的話題,孩子聽到開頭就開始煩了,所以就直接左耳入右耳出。

很多家長不能意識到這一點,日復一日重複同一個話題,不斷詢問孩子不感興趣或者是學習上的事,這樣反而給孩子增加了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孩子更加不想與父母溝通,而家長也開始束手無策。

2、 家長採用錯誤的溝通方式,反覆說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往往採用了錯誤的方式跟孩子交流,這樣就達不到溝通的預期效果。比如孩子剛從學校回來,高興的與小夥伴玩耍,但是家長已經知道孩子數學考了低分,直接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數落。孩子的情緒一下子跌到谷底,怎麼可能還有心情與父母溝通呢?或者是常常反覆說教,把孩子的缺點說了一遍又一遍。說教多了自然無效,孩子會漸漸對此"免疫",在被休假的時候,耳朵下意識的就封閉起來,這就是孩子經常"聽不見"的原因。

這時候,家長應該停下來思考:自己說的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問題重複一次就夠,與其一遍又一遍的說教,不如把重點說一遍,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領悟。

3、家長全方位"監視",對孩子過度關注

很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害怕孩子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所以常常要把孩子綁在身邊。每天不停問他的個人狀況,打一個又一個的電話向老師問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直接翻日記查書包。這些都是孩子很反感的舉動,而且時間長了親子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很快就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喜歡自己探索問題和處理問題,不願意家長和老師過多幹涉。有了自主意識的孩子會強烈感受自己的獨立性,要保有自己的私隱,所以面對家長事無鉅細的提問時,往往是腦袋一空不願意去聽。但是許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這一特點,總是不斷的追問問題,探尋孩子的隱私,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

二、"溝通漏斗":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密碼

簡單來說,"溝通漏斗"對的內涵裏包含4個數據:80% 、60% 、40%、 20%。在與人溝通的時候,一個人通常只會收出預想的80%,而對方聽到的最多隻能是60%,聽懂的是40%,在最終執行時候真正落實的就只有20%。

溝通中遺失的信息就像是手中握住的沙子,當我們說的再多,那是最後能夠實現的只有20%。這樣的溝通方式就像是一個漏斗,最後的有效指令很少,所以溝通的效率就會很低。

那要怎麼樣提高溝通的效率呢?答案就是把"溝通漏斗"倒過來,專注於有效信息,着重於對方能聽懂的40%和能執行的20%。

"溝通漏斗"法則1:講清楚要點

每一次溝通都是有要點的,分清要點和次要點,並在溝通的過程中把最關鍵的要點講清楚,那麼就能好好利用對方能聽懂的40%,幫助對方吸收所有的關鍵信息。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把自己的話簡略的說清楚,不要長篇大論也不要反覆說教。這樣不僅能提高溝通的效率,而且孩子也能感受更加輕鬆,更願意與父母交流。

"溝通漏斗"法則2:選擇性溝通

時間、地點、人物、事項都是選擇性溝通的4個重點,我們在溝通之前要明白,需要聽懂和執行的是哪些事項和哪些人。並在此基礎上,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環境進行溝通,不然就會因爲分神而環境影響而降低溝通效率。

這個法則啓示家長不要在大庭廣衆下說教和批評孩子,在大庭廣衆下和孩子不願意的時候溝通,這隻會加大孩子的壓力,對溝通無益。而且,並不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適合拿來交流,少詢問孩子的私隱,孩子更多自由的獨立空間。

"溝通漏斗"法則3:多種形式溝通

很多人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爲自己說過一次就沒必要再用其他形式溝通,但是口頭的溝通很容易會造成"左耳進右耳出"。而且,個體在不同階段的理解力、知識面和敏感意識等能力都不一樣,而且執行條件也有很大的。

與孩子溝通不一定用說教的形式進行,可以與孩子一起聊天,或者是一起玩遊戲。溝通不必刻意講究的是自然和輕鬆,用更輕鬆愉悅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1、雙向溝通,聆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無動於衷,是因爲溝通"信號"沒接上。家長和孩子兩個人各站在一個頻道上,各說各話,中間根本就沒有什麼聯繫,爲什麼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呢?而且,很多家長也不懂得應該與孩子溝通,常常用不合適的話不過孩子聽着,不允許還是表達自己的想法。

溝通應該是雙向的有來有往,並不是家長一個人侃侃而談。只有家長在說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溝通,還是根本沒把溝通的大門向父母敞開,就算家長再怎麼用語言抨擊,孩子也不會願意主動交流。

真正的溝通一定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傾聽對方的想法。家長不僅要教育孩子,還要在這個過程中認真的聆聽孩子心裏的話,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認真和自己交流。

2、用包容的態度與孩子交流

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是難免會犯錯誤帶來很多麻煩,但是作爲家長,我們應該要以一個愛和包容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在年幼的時候,孩子的規則感和自我約束力是比較差的,只有通過後天慢慢的建立和培養。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在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和尊重。對於孩子錯誤的想法和觀點,先不要打斷孩子的話,因爲孩子很可能是因爲無法準確的表達內心想法而產生偏見和誤會。無論孩子說的對還是說的錯,家長都先予以鼓勵後在教育,耐心的與孩子交換看法。這樣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也會建立起來。

3、拓展話題,激發孩子的興趣

如果每一次交流都是要坐在桌子上嚴肅地聽和講,那麼孩子肯定會感到很厭煩。交流可以用多種形式,家長應該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會對什麼話題感興趣呢?我想聽什麼?在從孩子興趣出發開始,慢慢的過渡到自己想說的話,這樣既不顯得突兀也不會生硬,交流也會更加順暢。家長與孩子談話的內容也應該更多樣,不僅僅限於學習,應該包括如何爲人處事等個方面的話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