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衆生,醒目

百態

中國古代民間畫師,多數沒有太過詳細的生平記載。

作爲元代壁畫藝術最高典範的永樂宮《朝元圖》,歷經兩代人幾十年的勾勾畫畫,其作者信息寥寥可數。通過畫末題記和古籍的隻言片語得知,畫工馬君祥生於河南,曾在洛陽白馬寺作壁畫,後與其子等人一同完成了撼人的永樂宮壁畫,至於生卒年月,則一概不詳。

《朝元圖》局部 元代

好在位於山西的這處大型壁畫留存了下來,我們才得以瞭解元代民間創作者的精湛技藝和被淹沒在輝煌山水畫裏的人物畫作。

永樂宮壁畫的繪製時間略早於歐洲文藝復興,幾乎與整個元代時期共始終,它們分佈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內,畫幅大多高達 4 米,其中三清殿是主殿,也是最爲恢弘的《朝元圖》所在地。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諸神朝謁元始天尊,謂之“朝元”,這是典型的道教人物畫。

從忽必烈定國號爲元開始,至朱元璋攻陷元大都止,元朝享國 98 年,期間,幾乎所有統治者都對宗教持開放態度,但總體傾向於佛教。道教曾遭到排斥,也曾因傳道者與帝王關係密切而得以傳播擴展。由於這些變故與起伏,永樂宮的建造時斷時續,近百年才完成。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朝元圖》遠承唐宋壁畫傳統,構圖宏闊,氣勢磅礴,共繪有 294 個人物,他們神采奕奕,有的對語,有的沉思,有的傾聽,有的注視,表情動作無一雷同。

壁畫中人物雖然高度和朝向大致相同,但畫師利用了不同的面部神態、顏色和衣着去表達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較爲肅穆;武將全身披甲,鬢髮飛揚;玉女無有相似,含情微笑,凝神顧盼皆有。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如此宏大的壁畫,用筆十分精細,並不潦草。特別是畫中人物的鬍鬚和雲鬢,都是在接近皮膚的位置下筆,墨痕尖細,之後逐漸變粗變淡,即所謂的“毛根出肉”畫法。

同時,畫直線不用界尺,畫弧光不用圓規,筆在運行過程中,要求準確剛健,不許有絲毫敗筆,這些正是從六朝隋唐壁畫延續下來的優秀傳統。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700 多年過去,壁畫上的顏色依然奪目。

受當時技術條件和製作成本的限制,馬君祥等人用的多是天然礦物材料自行磨製而成的顏料,石青石綠爲畫面主體顏色,棕褐、赫石和硃砂等色調點綴修飾,冠戴、衣襟與薰爐等處少有貼金...而這些顏色的成份,大都經久不易變色。

也是因爲這個緣故,畫中顏色往往比不上今天化工顏料的純度高,但經過時間洗煉,它們卻最終呈現出了鮮亮而不刺眼的厚重效果。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中國古代有四獸,爲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屬古代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四獸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顏色代表:東方青色爲木,西方白色爲金,南方赤色爲火,北方黑色爲水,中央黃色爲土。

完成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繼而寫道:“畫績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青、黃、赤、白、黑五色,便是中國較早的顏色分類,也是傳統繪畫的色彩觀。永樂宮作爲道教信徒的朝拜地,其中的《朝元圖》則更是相對接近的延用了此法。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更爲人稱道的是,壁畫中服飾衣紋的線條,用筆勁健而流暢,既含蓄又有力度,衣帶飛舞飄逸,有如滿牆風動。中國繪畫中線的表現力有多強,看永樂宮壁畫大致是可以領略到的。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目前所知最早的朝元題材繪是唐代吳道子繪製的《五聖朝元圖》,杜甫當年曾賦詩讚嘆:

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

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牆。

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

冕旒俱秀髮,旌旆盡飛揚。

至宋代,武宗元承繼吳道子畫風,留存至今的《朝元仙仗圖》即是其手筆。而永樂宮的《朝元圖》,便是在唐宋繪畫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朝元圖》中的部分人物

《朝元圖》中的人物雖爲道教諸神,但無論表情還是狀態,都可以看出當時的畫師是以真實人物爲參考畫成。現在看來,跨越了近 700 年的這幅元代壁畫,更像是一幅穿越時代的衆生相。

他們平靜、深思、焦慮、怒目、微笑...衆生皆有。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