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叫我 ‘国民好警察 ’”。

豆瓣评分8.3,公安剧《三叉戟》开播以来,三位老警察“披荆斩棘”的故事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大背头”崔铁军(陈建斌 饰)沉稳老道擅推理,“大棍子”徐国柱(董勇 饰)勇猛无畏擅抓捕,“大喷子”潘江海(郝平 饰)“铁齿铜牙”擅审讯。

在最新剧情中,“大喷子”以专业的审讯技巧,贡献了剧中一个名场面。

“你知道五百万现金有多重嘛?我给你普及一下日常知识啊,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重量是一点一五克,一百万是一万一千五百克,乘以五就是五万七千五百克,加上受潮等因素,五百万少说得70公斤。一个皮箱你装得下吗?”

“搞预审,要学会拿一颗子弹,炸毁一座碉堡的本事”。通过审讯技巧,潘江海抓住犯罪嫌疑人的逻辑漏洞,又一次“撬”开了他的嘴,引出洗钱团伙的上线。

在对话《三叉戟》导演刘海波,编剧沈嵘、编剧吕铮后,文娱头版(ID:wengyutouban)继续走进“中年警察故事”创作的台前幕后,本文先聊一聊演员郝平与潘江海的故事。

毛遂自荐成为“大喷子”

剧集开篇,潘江海初登场,身穿西装、头梳得锃亮,辗转各种场合为转行做准备,经常请病假外出忙副业。虽然在办公室时蔫头耷脑,但一进审讯室立马生龙活虎。

提审毒贩邱远强时,潘江海先在审讯室坐了一会儿,继而改变此前唠家常的问询节奏。“为什要带刀,我问你刀是在超市买的,还是家里带去的?”潘江海语速飞快,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又抓住邱远强犯罪过程中留下的破绽持续发问。

“潘江海骨子里是有激情的人,就喜欢办案,你让他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纸,他没兴趣。”郝平这样理解“大喷子”前后的反差。

做演员,郝平也有激情。三年前,郝平在机场买了一本《三叉戟》的小说,一下子被“名提”潘江海吸引,“他与不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斗心,很有意思”。后来,听闻《三叉戟》要拍剧版,他便向制片人马珂和导演刘海波毛遂自荐,就这样,在《蜗居》之后,郝平和马珂又续上了合作的缘分。

为了进入人物状态,郝平在开拍前到天津第二看守所观摩审讯,在体验生活的半个月里,他和预审员同吃同睡,观察他们的办案细节、生活细节。郝平说,他还读了原著作者吕铮的另一部描写预审员的小说《名提》,以更为细致地了解这一职业。

因为预审员工作的特殊性,“大喷子”在《三叉戟》中台词最多。每天早上起来,郝平先用20分钟,把当天的台词念一遍或背一遍,到了现场,在预审戏开拍之前,他又会用贯口的方式将台词过一遍。据他回忆,提审邱远强的戏拍了六遍,“我觉得第四遍最好,第一遍节奏不够快,第二遍中间有些吃字”,他说,对于台词和情绪节奏的把握,是拍摄时的一个难点。

随着剧情推进,预审戏的审讯难度也在加大。第二场预审戏中,潘江海先采用诱导嫌疑人自证清白的方法,可对方迟迟不交代,接着,潘江海发动心理战,他打电话给嫌疑人的母亲,用一盘酸菜馅饺子,击溃了嫌疑人的亲情防线,最后将案情和盘托出。据郝平介绍,这一情节,也有着现实案例。

“话痨”版预审员上线

潘江海的“海量”台词,一部分为预审戏的环环相扣,一部分是“话痨”上线,这也是剧集的喜感源泉。

多年演艺生涯,郝平出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有幽默底色,他爱把玩笑不经意间融到戏里。“姜文演的《芙蓉镇》让我印象特别深,我特别崇拜他那种灵机一动的表演方式,浪漫主义和轻松幽默的表达,用苦中作乐的方式演绎悲情,这对我的震撼很大,是我喜欢的表演方式。”谈及对表演的摸索,郝平一下打开话匣子,讲述起这段对他意义颇深的观影经验。

在《三叉戟》中,郝平也用到类似的表演方式。在潘江海对好兄弟吐槽的间隙,还不忘来点小幽默自嘲——

劝两位好兄弟重回探组,潘江海语速飞快:

“瞧瞧你,大背头,你就甘心呆在警保处搞后勤、等退休?在维修暖气、配发警械等日常琐事中结束自己从警生涯而无动于衷?”

“还有你大棍子,想当年你也是叱咤风云、一呼百应的主儿,现在倒好,落得个风吹日晒、雪打雨淋,您于心何甘呢?”

原本具有挖苦味道的台词,在郝平的相声腔演绎下多了喜感表达。

第十三集,潘江海开会时抖得机灵,带来了不少笑点。

郝平还把这个片段发到微博,配文“怼人,我没在怕的;捧哏,我也自成一派”。

网友追剧时的“意外发现”,也被郝平拿出来逗大家一笑。

在三兄弟杯酒泯恩仇那场戏中,“大喷子”不断谈及过往,追忆昔日兄弟情义,以缓解“大背头”和“大棍子”的隔阂。“这三个角色,归根结底心里想的还是如何为对方好,才会有那些俏皮话和刺激对方的话,有的时候真是恨铁不成钢,说话不会那么温柔,但确实关心着对方。”郝平说。

“ ‘大喷子 ’认为他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说转整个全世界,可以把周围的人围拢在身边,可以因为他的存在让‘三叉戟’正常运转。”讲起三兄弟的情感关系,夹在性格沉稳的“大背头”和脾气火爆的“大棍子”中间,郝平认为喜感十足的“大喷子”具有“润滑剂”和纽带的角色作用。

“希望有人叫我 ‘国民好警察 ’”

2005年,郝平凭借谷亦安执导的话剧《艺术》获得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话剧改编自法国当代喜剧,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郝平扮演了一位夹缝中求生存的小人物。

此后,他在舞台和荧屏间,切换着不同角色。

2009年,郝平出演电视剧《蜗居》苏淳一角,广为观众熟知。十年后,郝平和海清再次饰演夫妻,在今年年初热播的电视剧《安家》中,他们还是那个为了房子发愁的一家人。

左:《蜗居》剧照,右:《安家》剧照

《蜗居》后,郝平先后参演了《母亲的战争》《家事也是事》等多部聚焦家庭生活的剧集,观众称他“国民好老公”。2015年,郝平出演电视剧《爸爸是条龙》,有一场和李菁搭档包饺子的戏份。两位演员像日常生活一样,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家常,“等那场戏拍完,我们居然包出450多个饺子,是真剁、真揉面、真包”。郝平回忆说,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老师教导的那句“真听、真看、真感受”,一直是他所铭记的。

《爸爸是条龙》剧照

面对“国民好老公”的称谓,郝平嘴上说“是一种肯定和鞭策”,心底还是希望自己的戏路能更宽。出演《三叉戟》,郝平将预审员这个不太被关注的警种推到台前。他打趣地说道:“希望以后有人叫我国民好警察。”

其实,郝平一直在寻求突破。2017年,他手执导筒,在故土陕西拍摄了电影《红簪子》,尝试将特殊年代的戏用幽默的方式呈现。去年九月,他出演的网剧《伪钞者之末路》上线,饰演一名在善恶之间徘徊的高智商罪犯,对于他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伪钞者之未路》剧照

“《三叉戟》有一句台词特别好,说老了不意味刀就钝了,其实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戏外,人到中年的郝平也和“三叉戟”一样,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份内事。采访尾声,郝平笑着说:“只要还需要人在镜头前表演,好演员就有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