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叫我 ‘國民好警察 ’”。

豆瓣評分8.3,公安劇《三叉戟》開播以來,三位老警察“披荊斬棘”的故事吸引了不少觀衆的目光。

“大背頭”崔鐵軍(陳建斌 飾)沉穩老道擅推理,“大棍子”徐國柱(董勇 飾)勇猛無畏擅抓捕,“大噴子”潘江海(郝平 飾)“鐵齒銅牙”擅審訊。

在最新劇情中,“大噴子”以專業的審訊技巧,貢獻了劇中一個名場面。

“你知道五百萬現金有多重嘛?我給你普及一下日常知識啊,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重量是一點一五克,一百萬是一萬一千五百克,乘以五就是五萬七千五百克,加上受潮等因素,五百萬少說得70公斤。一個皮箱你裝得下嗎?”

“搞預審,要學會拿一顆子彈,炸燬一座碉堡的本事”。通過審訊技巧,潘江海抓住犯罪嫌疑人的邏輯漏洞,又一次“撬”開了他的嘴,引出洗錢團伙的上線。

在對話《三叉戟》導演劉海波,編劇沈嶸、編劇呂錚後,文娛頭版(ID:wengyutouban)繼續走進“中年警察故事”創作的臺前幕後,本文先聊一聊演員郝平與潘江海的故事。

毛遂自薦成爲“大噴子”

劇集開篇,潘江海初登場,身穿西裝、頭梳得鋥亮,輾轉各種場合爲轉行做準備,經常請病假外出忙副業。雖然在辦公室時蔫頭耷腦,但一進審訊室立馬生龍活虎。

提審毒販邱遠強時,潘江海先在審訊室坐了一會兒,繼而改變此前嘮家常的問詢節奏。“爲什要帶刀,我問你刀是在超市買的,還是家裏帶去的?”潘江海語速飛快,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又抓住邱遠強犯罪過程中留下的破綻持續發問。

“潘江海骨子裏是有激情的人,就喜歡辦案,你讓他坐辦公室喝茶看報紙,他沒興趣。”郝平這樣理解“大噴子”前後的反差。

做演員,郝平也有激情。三年前,郝平在機場買了一本《三叉戟》的小說,一下子被“名提”潘江海吸引,“他與不同犯罪分子鬥智、鬥勇、鬥心,很有意思”。後來,聽聞《三叉戟》要拍劇版,他便向製片人馬珂和導演劉海波毛遂自薦,就這樣,在《蝸居》之後,郝平和馬珂又續上了合作的緣分。

爲了進入人物狀態,郝平在開拍前到天津第二看守所觀摩審訊,在體驗生活的半個月裏,他和預審員同喫同睡,觀察他們的辦案細節、生活細節。郝平說,他還讀了原著作者呂錚的另一部描寫預審員的小說《名提》,以更爲細緻地瞭解這一職業。

因爲預審員工作的特殊性,“大噴子”在《三叉戟》中臺詞最多。每天早上起來,郝平先用20分鐘,把當天的臺詞念一遍或背一遍,到了現場,在預審戲開拍之前,他又會用貫口的方式將臺詞過一遍。據他回憶,提審邱遠強的戲拍了六遍,“我覺得第四遍最好,第一遍節奏不夠快,第二遍中間有些喫字”,他說,對於臺詞和情緒節奏的把握,是拍攝時的一個難點。

隨着劇情推進,預審戲的審訊難度也在加大。第二場預審戲中,潘江海先採用誘導嫌疑人自證清白的方法,可對方遲遲不交代,接着,潘江海發動心理戰,他打電話給嫌疑人的母親,用一盤酸菜餡餃子,擊潰了嫌疑人的親情防線,最後將案情和盤托出。據郝平介紹,這一情節,也有着現實案例。

“話癆”版預審員上線

潘江海的“海量”臺詞,一部分爲預審戲的環環相扣,一部分是“話癆”上線,這也是劇集的喜感源泉。

多年演藝生涯,郝平出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有幽默底色,他愛把玩笑不經意間融到戲裏。“姜文演的《芙蓉鎮》讓我印象特別深,我特別崇拜他那種靈機一動的表演方式,浪漫主義和輕鬆幽默的表達,用苦中作樂的方式演繹悲情,這對我的震撼很大,是我喜歡的表演方式。”談及對錶演的摸索,郝平一下打開話匣子,講述起這段對他意義頗深的觀影經驗。

在《三叉戟》中,郝平也用到類似的表演方式。在潘江海對好兄弟吐槽的間隙,還不忘來點小幽默自嘲——

勸兩位好兄弟重回探組,潘江海語速飛快:

“瞧瞧你,大背頭,你就甘心呆在警保處搞後勤、等退休?在維修暖氣、配發警械等日常瑣事中結束自己從警生涯而無動於衷?”

“還有你大棍子,想當年你也是叱吒風雲、一呼百應的主兒,現在倒好,落得個風吹日曬、雪打雨淋,您於心何甘呢?”

原本具有挖苦味道的臺詞,在郝平的相聲腔演繹下多了喜感表達。

第十三集,潘江海開會時抖得機靈,帶來了不少笑點。

郝平還把這個片段發到微博,配文“懟人,我沒在怕的;捧哏,我也自成一派”。

網友追劇時的“意外發現”,也被郝平拿出來逗大家一笑。

在三兄弟杯酒泯恩仇那場戲中,“大噴子”不斷談及過往,追憶昔日兄弟情義,以緩解“大背頭”和“大棍子”的隔閡。“這三個角色,歸根結底心裏想的還是如何爲對方好,纔會有那些俏皮話和刺激對方的話,有的時候真是恨鐵不成鋼,說話不會那麼溫柔,但確實關心着對方。”郝平說。

“ ‘大噴子 ’認爲他可以憑三寸不爛之舌說轉整個全世界,可以把周圍的人圍攏在身邊,可以因爲他的存在讓‘三叉戟’正常運轉。”講起三兄弟的情感關係,夾在性格沉穩的“大背頭”和脾氣火爆的“大棍子”中間,郝平認爲喜感十足的“大噴子”具有“潤滑劑”和紐帶的角色作用。

“希望有人叫我 ‘國民好警察 ’”

2005年,郝平憑藉谷亦安執導的話劇《藝術》獲得第2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這是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話劇改編自法國當代喜劇,是一個啼笑皆非的故事,郝平扮演了一位夾縫中求生存的小人物。

此後,他在舞臺和熒屏間,切換着不同角色。

2009年,郝平出演電視劇《蝸居》蘇淳一角,廣爲觀衆熟知。十年後,郝平和海清再次飾演夫妻,在今年年初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他們還是那個爲了房子發愁的一家人。

左:《蝸居》劇照,右:《安家》劇照

《蝸居》後,郝平先後參演了《母親的戰爭》《家事也是事》等多部聚焦家庭生活的劇集,觀衆稱他“國民好老公”。2015年,郝平出演電視劇《爸爸是條龍》,有一場和李菁搭檔包餃子的戲份。兩位演員像日常生活一樣,一邊包餃子一邊嘮家常,“等那場戲拍完,我們居然包出450多個餃子,是真剁、真揉麪、真包”。郝平回憶說,上海戲劇學院讀書時,老師教導的那句“真聽、真看、真感受”,一直是他所銘記的。

《爸爸是條龍》劇照

面對“國民好老公”的稱謂,郝平嘴上說“是一種肯定和鞭策”,心底還是希望自己的戲路能更寬。出演《三叉戟》,郝平將預審員這個不太被關注的警種推到臺前。他打趣地說道:“希望以後有人叫我國民好警察。”

其實,郝平一直在尋求突破。2017年,他手執導筒,在故土陝西拍攝了電影《紅簪子》,嘗試將特殊年代的戲用幽默的方式呈現。去年九月,他出演的網劇《僞鈔者之末路》上線,飾演一名在善惡之間徘徊的高智商罪犯,對於他來說,又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僞鈔者之未路》劇照

“《三叉戟》有一句臺詞特別好,說老了不意味刀就鈍了,其實意味着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戲外,人到中年的郝平也和“三叉戟”一樣,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份內事。採訪尾聲,郝平笑着說:“只要還需要人在鏡頭前表演,好演員就有一席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