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爲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蹟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爲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它們的留存,爲今天的人們回顧中國歷史打開了一個窗口。而常熟 ,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如今遺留在常熟市的曾趙園、燕園、後成立的古琴館都是彰顯常熟文化的一種外化形式。

曾趙園

曾園,原名虛廓園, 中國 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孽海花》作者曾樸的故居。清同治光緒年間,曾樸之父曾之撰辭官返鄉,於明代萬曆年間監察御史錢岱所築“小輞川”園林部分遺址上營爲家園,始於光緒九年,至二十年落成,距今120多年。

曾園有“半城半野,半山半水”、“蓮花世界”之美譽。在造園藝術上,最大程度的引虞山勝景入園,水光山色,天開畫境。在虞山十八景中被冠以“曾園荷香”美名,每年來這裏賞荷的遊客絡繹不絕。

趙園與曾園毗鄰,清同治、光緒年間,園歸辭官寓居 常熟 的 常州 人趙烈文官至直隸州知州,得此園後,他與夫人鄧廷禎之女鄧 嘉祥 及內弟鄧家緝共襄園事,將園重加修治,時稱“趙園”、“趙吾園”、“趙壺園”。

趙園以水景取勝,景點皆環池而構,參差錯落,佈局得益。在能靜居偶遇 常熟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虞山赭石硯的代表性傳承人宗洪興。向老師請教了虞山赭石硯的相關知識,現場還觀摩到刻硯技法。

PS:虞山赭石硯,亦稱龍血硯,產於 江蘇 省 常熟 市 西北 虞 山東 麓黃公望墓一帶,因商周之際 江南 先祖虞仲(即仲雍)葬於此而得名。塊石分佈在山腰和山麓,大如磨盤,小如拳頭。硯石屬泥質類巖,石質粗松,經提煉拌膠,能作國畫赭石顏料。

燕園

始建於西晉 太康 四年(公元283年)的 常熟 古城,佈局于山水之間,方塔園、曾園、趙園、燕園、脈望館、文廟等古典園林星羅棋佈,小橋流水深入街巷百姓家,山 水城 園有機地融爲一體,這在 中國 古代城市的規劃之中算是一大傑作,也極具代表性。

燕園也被稱爲蔣園,位於城東的辛峯巷內,清乾隆 臺灣 知府蔣元樞所建,是一座極具有 江南 特色的園林,初名“蔣園”,後其族子延清 常州 名匠戈裕良疊石名燕谷而易名燕園,亦有北雁南歸之意。

燕園裏,青梅墜枝,花木扶疏,步移景換,有燕谷、童初仙館、賞詩閣、引勝巖、夢青蓮花庵等。在這其中,尤以 黃石 假山“燕谷”爲最,燕谷是當年蔣因培請了 江南 疊山名家戈裕良以虞山劍門爲藍本,用虞山 黃石 爲材,疊成的一座 黃石 假山。所疊假山既有遠山之姿,又有層次分明的山石肌理,使假山渾然一體,如同真山幽谷。燕園充分展現出以石取勝的情懷,遊燕園,如同走進疊石組成的迷宮,細品石趣,不亦樂乎。

在燕園裏, 常熟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邊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燕月向我們一行人展示了花邊技藝。

謝老師運用超羣的技藝,用扣、包、繞、遊、切、環、網、抽紗等60多種針法進行花邊的製作,引來陣陣驚歎之聲。

常熟 花邊又稱 常熟 雕繡,已有7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著名的手工雕繡抽紗製品之一,也是 常熟 傳統的出口手工藝品。

常熟花邊以棉、麻、化纖等織物爲原料,運用繡花針進行繡作,常用工藝技法有雕繡、貼布繡、抽紗繡、影針繡、鑲嵌繡等。

搜尋小時候的記憶,家裏的門簾、杯墊、桌布、沙發墊以及各種遮蓋、裝飾的作品,都是這花邊製品,可以理解爲八九十年代潮流的家居裝飾風,這花邊技法真的是影響了好幾代人。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