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武夷山,奇秀甲東南。武夷山腳下的下梅村,是閩北地區最富傳奇色彩的地方。這座古村落始建於隋朝,興於宋,隆於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晉商萬里茶道的起點。下梅村名字中的“梅”字取自村口一條叫做梅溪的小河,山環水抱便是“梅溪下游的村落”了。

下梅村四周山麓層疊,村中有一條叫做當溪的小河穿流而過,另有梅溪環繞村莊南北,顯示出“山氣剛,川氣柔”和“鍾靈毓秀”的風水內涵。雖然地處福建北部,下梅村的景緻卻像極了那些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美人靠,涼亭古街風雨廊,竹排拱橋紅燈籠,三坊七巷古宅深。

清代康熙年間,下梅村的望族鄒氏帶領村民開闢了一條以下梅村爲起點,最終到達俄羅斯恰克圖的萬里茶道。鄒氏出巨資對下梅村中央的當溪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他們把當溪的南北岸陂改造成了茶坊街市,還在當溪的沿途各段修築了九個商運碼頭,使之更適合發展水運,把下梅村打造成武夷山地區的重要茶葉集散地。

在下梅村收購好的茶葉,就地裝船並向南北兩個方向販運。向南,經閩江下福州,轉海運到廣東並遠銷東南亞。向北,沿水路到縣城,再用馬車轉陸路抵達江西河口,再一路輾轉北上,跨黃河越太行,經歸化過庫侖,最後抵達中俄貿易重鎮恰克圖。下梅村村口仍佇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晉商萬里茶路起點”八個大字,記錄着這條可與古代絲綢之路媲美的重要國際商道,也記錄着“因茶而起、因茶而興、因茶而榮”的下梅村往事。

曾經那些茶葉貿易帶來的繁榮和富庶,給下梅村留下了狹窄而深遠的街巷和70多座規模宏闊的古宅。這些磚木結構爲主的老宅子,外觀古樸典雅,以岩石砌牆基,以木爲柱礎,佈局錯落有有致,巷道曲徑通幽,結構精巧。

擺着長條石花架的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廳,便於採光、集雨和通風,再結合精巧的書閣、經堂、閨樓、廂房和花園,不僅是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也被看作是閩北古民居的代表之作。

下梅古民居最絕的則是“三雕”(磚雕、石雕、木雕)。每座民居的門樓都無一例外的以精美的磚雕裝飾,體現着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爲主,也有投雕,內容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集人物、花鳥、山水於一體,形象逼真而生動,圖案講究、紋飾精細,意味深刻,承載着豐富的文化韻味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手帶起了下梅村商貿繁榮的鄒氏,留下了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宅院。鄒氏家祠,是整個下梅村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武夷山境內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築。鄒氏祠堂高大而氣派,門樓宏闊,磚雕圖案精彩紛呈。它是鄒氏一族興旺之後傳教化、重教育的象徵,也承載着他們勉勵後人艱苦奮鬥、不忘記先人創業艱辛的願望。

鄒氏大夫第,則是是下梅村衆多古宅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整個建築寬敞明亮,彰顯着當年的富有與顯赫。宅第大門的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考究。大門兩邊的拴馬石和旗杆石也都保存完好。廂房的隔窗則飾以精美的木雕,顯得格外富麗堂皇。江南園林風格的後花園“小樊川”,有着雙面鏤花磚雕的花窗,通過借景來展示“隔牆花影動”的東方審美品味。

如今昔日的奢華只能在深宅大院中找到一絲蹤影,而古鎮的煙火氣卻讓每個旅人都怦然心動,隨意走進一家當地人熙熙攘攘的小喫店,點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抄手,那樸實的家常滋味才真的是驚豔了。

百年茶村下梅,世事滄桑變遷,當喧囂散去,魅力一如當年。古牆黛瓦,煙雨石橋,船槳劃開之處,小橋流水人家。倚着岸邊廊下的美人靠,品一盞馥郁醇厚的武夷巖茶,看溪水中的古宅倒影和層層漣漪,安詳而寧靜。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