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證券6月10日訊,美國經濟已經正式陷入衰退。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商業週期測定委員會在當地時間8日發佈聲明:2020年2月標誌着始於2009年6月的經濟擴張的結束,同時也標誌着美國經濟衰退的開始。

由於美國失業率處於自“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時代以來從未見過的水平——這是工業化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低迷——有些人可能會想,美國經濟最終是否會陷入蕭條,以及需要什麼條件纔會讓此事發生。從某些指標來看,雖然失業率有所改善,但可能仍舊接近經濟蕭條的標準。

但經濟學家表示,相對於整體持續時間而言,經濟低迷很可能達不到蕭條的程度。這是因爲當前這場危機的原因與20世紀初大不相同,政府擁有比當時更多的政策工具來提振經濟。

“蕭條”的定義

“大蕭條”是美國在工業時代經歷過的唯一的一次蕭條,這個時期跨越了十年,從1929年的股市崩盤延續到了1939年,彼時美國開始爲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動員。

蕭條並沒有確切的定義,就像衰退也沒有非常精確的定義一樣。就美國而言,經濟衰退是由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確定的,通常是在經濟衰退發生幾個月以後。該局週一宣佈,美國經濟已於2月份正式進入衰退,結束了二戰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擴張時期。

簡而言之,經濟衰退和蕭條都是經濟活動顯著下降的時期。但W.E. Upjohn就業研究所的研究主任蘇珊·豪斯曼(Susan Houseman)表示,蕭條與衰退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她說道:“我們已經有80到90年沒有見過蕭條了。”

失業率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斯蒂芬·伍德伯裏(Stephen Woodbury)表示,失業率可能是判斷經濟是否陷入蕭條的最佳衡量標準。根據國家經濟研究局的數據,失業率在1933年5月份的“大蕭條”期間達到了25.6%的峯值。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今年截至5月中旬共有2100萬美國人失業,原因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經濟活動被大範圍關閉。這意味着失業率爲13.3%,與4月份的14.7%相比略有下降,當時約有2300萬美國人失業。除4月以外,目前的失業率處於自“大蕭條”時代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數據中包含了被暫時解僱的員工。

從歷史上來看,美國的失業率只有兩次突破10%,都是在經濟衰退期間,分別是在1982年12月份和2009年10月份。

今年失業率的上升速度在現代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失業率就從大約3.5%的半個世紀低點上升到了現在的水平。伍德伯裏稱,相比之下,“大蕭條”時代的失業率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纔出現同樣的上升。

蕭條可能重現?

經濟學家說,失業率超過20%並持續幾個月很可能符合“蕭條”的定義,這意味着五分之一的美國勞動力找不到工作。

左傾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漢密爾頓項目(Hamilton Project)的主任、經濟學家傑伊·尚博(Jay Shambaugh)表示:“(之前的)衰退已經過去很久了。失業率是不是會上升至20%,然後在那個水平上停留幾個季度?”

“如果12月份的失業率達到20%,那麼我認爲可以非常公平地說經濟陷入了蕭條。”他說道。

失業率接近20%

事實上,根據經濟學家的說法,與官方失業率相比,真實失業率可能更接近這一水平。

首先,美國勞工統計局暗示真實失業率實際上在16%以上,該局根據家庭調查確定官方利率。勞工統計局表示,許多本應被歸類爲休假的美國人似乎在調查中被錯誤歸類,從而壓低了官方失業率。4月份也發生了同樣的錯誤分類問題,當時勞工統計局表示,真實失業率在19.7%左右。

但伍德伯裏表示,今天的失業率與大蕭條時期的失業率之間的相似之處有些“膚淺”。這是因爲,目前失業的美國人中有73%是臨時裁員或休假。這意味着在2100萬失業的美國人中,從技術上來講,仍有超過1500萬人依附於僱主,並預計一旦各州和公司重新開業,這些人就會重返工作崗位。用於計算失業率的美國失業人數與申請失業保險的人數不同。舉例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失業者都會申請失業保險金。

相對於失業總人口而言,這一臨時裁員水平遠遠超過現代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除了4月份,當時這一數字爲78%)。在二戰以後的時期,最接近的數字是1975年6月份的24.4%。

“這是現在發生的事情和‘大蕭條’期間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伍德伯裏說道。“這些失業是永久性的。”

“這些工作失去了,而且一去不復返了。”他說道。

當然,這些失業崗位中有許多最終可能會是永久性的,這取決於企業倒閉的範圍和經濟活動重新啓動的速度。

這場危機是自己造成的

有些經濟學家也不相信失業率——如果失業率正式突破20%的話——會像“大蕭條”時期那樣長時間徘徊在這個水平上。

“如果失業率在年底以前下降至10%,我想人們會說這是一場真正可怕的衰退,但不會是一場全面的蕭條,除非這種情況持續幾年時間。”尚博表示。

經濟學家稱,目前的經濟形勢與“大蕭條”時期不同,原因是其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聯邦和州政府官員決定關閉廣泛的經濟部門以阻止新冠病毒傳播,而隨着各州和企業開始重新開業,經濟可能會迎來反彈。

尚博表示,相比之下,“大蕭條”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許多因素的結果,比如股市崩盤、使用金本位制、通貨緊縮以及當時的胡佛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真正的財政或貨幣政策來應對危機等。舉例來說,失業保險制度直到1935年才創立以應對“大蕭條”。

做得夠多了嗎?

經濟學家稱,美國政府在“大蕭條”的最初幾年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原因是當時政府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多可供使用的經濟工具。

這一次,聯邦政府官員實施了相對激進的措施,比如爲小企業提供各種貸款計劃、增加失業救濟金以及直接向美國人發錢等,試圖避免新冠病毒危機帶來進一步的災難,經濟學家說道。

5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了250萬人,創下了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增幅,這使得一些專家對經濟復甦的速度將會快於之前預期持樂觀態度。

“就我們是否已經做得夠多的問題而言,仍有可以爭論的空間。”豪斯曼說道。“當你身在其中時,很難判斷到了什麼階段。”(星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