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製造業發展迅猛,這個近7000萬人口的大省如何挺起中部“脊樑”? 

每經記者 黃名揚    每經編輯 孫志成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脊樑。

從不久前的政府工作報告到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推動製造業升級”“推進智能製造”“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羣”“提升製造業水平”等,被不斷強調。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也是當前諸多省份面臨的重要課題。

作爲公認的製造大省,“湖南製造”有多強?

數據顯示,2018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產值達1660億元,約佔全國26%、全球10%。同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湖南就有4家企業上榜。此外,湖南軌道交通產業產值也名列前茅,是全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製造基地。據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數據,截至2018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爲6898.8萬人。

正是因此,有網友戲稱:中國“基建狂魔”的稱號,少不了湖南的貢獻。

這背後,其實離不開這個中部省份的主動佈局。

早在2015年底,湖南就提出實施製造強省建設戰略,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今年初公佈的湖南省2020年重點工作清單,加快建設製造強省仍然排在第一位。

近日,湖南省省長許達哲主持召開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正是總結湖南製造強省建設5年來的成果。接下來,湖南又將如何追逐 “製造強省”夢?

率先行動

去年10月1日,國慶70週年慶祝活動,各省份彩車悉數在天安門廣場前亮相。選擇哪些“標籤”來突出自身特色,無疑是各個省份的重要考量。

當天,湖南彩車的車頭造型正是抽象化的工程概念車和磁懸浮列車。根據當地媒體的描述,“作爲唯一一輛採用工程機械底盤的彩車……充分體現了湖南較高的工業製造技術水平,張力十足的盾構機模型、劍指長空的工程機械泵臂,更是讓人頓生驚豔之感。”

羅馬非一日建成。對湖南來說,1978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

1956年,國家工程機械行業四大研究院之一——第一機械工業部建築機械研究所(後更名爲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在北京成立。1978這一年,該院遷往長沙。作爲國內最早的應用型研究院,其由此成爲行業崛起的“孵化器”。

1992年9月,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新上任的副院長詹純新向同事借了50萬元,共同成立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三一集團從湖南漣源遷至長沙;3年後,原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教授何清華成立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工程機械成爲湖南首個千億元產業集羣,湖南工程機械規模也首次超過江蘇、廣東,坐上行業“頭把交椅”。之後,湖南工程機械行業規模一直穩居第一。

如今,湖南已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車及零部件等方面形成較爲突出的產業優勢,成爲全國製造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基於強大的產業基礎,在提出建設製造強省之前,湖南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爲富民強省的“第一推動力”。

時間轉眼來到2015年,國家提出通過“三步走”,力爭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國製造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同年,湖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製造強省。當年底,湖南出臺五年行動計劃,劃出重點支持的12個產業領域,並給出建設“製造強省”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

與此同時,由省長掛帥擔任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衆多院士擔任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明確把製造強省建設作爲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中心任務來抓。

影響顯現

逐夢的五年,湖南製造業上漲勢頭明顯。

企業數量是一個直觀指標。一直苦於沒有“本土製造業千億企業”的湖南,在2016年到2019年間,成功實現“零的突破”。華菱集團、三一集團等三家公司,在2016年湖南實施製造強省建設戰略後,先後邁上千億臺階。

除了拔尖大企業,湖南規模工業企業數量,過去五年也以每年新增1000個以上的速度,飛速上漲。到2019年底,當地規上工業企業,已達到1.6萬餘個,比2015年淨增2500個以上。

視野拉寬,微觀的企業數據背後,整個產業對湖南經濟大棋局的影響,更加直觀。

作爲建設“製造強省”起跑之年,2016年成爲湖南相關指標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轉折點。實際上,無論是第二產業還是工業增加值,兩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曾在2016年前後出現明顯下降。

在此之後,一度分別跌至37%和31.6%的數據,逐年回升。到2019年,湖南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下跌前的2015年2.4個百分點,約爲44.4%;與此同時,湖南工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8年就恢復至2015年左右水平,2019年又進一步上升至39.3%。

除了“量”上的變化,“質”上也有了明顯提升。

根據湖南近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當地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湖南GDP中的比重不斷放大。從2015年21.1%到2019年23.8%,已連續三年保持在23%以上。

作爲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爲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雖然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並未明顯增長,但其增加值年增速也在2016年之後邁上新臺階。

數據顯示,2016年之前,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也曾經歷小幅下滑。2016年後,相關數據直接掉頭向上,猛增至10.1%,並接連三年保持在10%門檻上下。

2019年10月,國家發改委公佈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名單,湖南已有4個產業集羣上榜。

由大到強

製造業硬科技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重視製造業升級轉型、建設製造強省,不只是湖南一個省份的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6年前後,就有遼寧、湖北、江蘇、四川、安徽等多地,先後召開建設製造強省相關會議,並以“行動綱領”、“行動計劃”等文件,爲接下來畫出路線圖。

早在2010年,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但近些年,關於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討論時有發生。

去年年底,中國經濟信息社發佈《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19)》指出,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仍落後於傳統制造強國。

2018年,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的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分別是我國的5.85倍、3.62倍、3.39倍和3.17倍。全球製造業分工重構之際,我國製造業面臨‘高端迴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重壓力,亟待破題。

但各地都愈發重視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改變也是顯著的:2018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份額達到28%,是美國和日本兩國製造業增加值的總和。2019年,我國首次躋身全球製造業創新指數15強,製造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近十年我國三次產業構成變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數據來看,在2015年增幅達到近十年來最低值1.5%之後,2016、2017年數據大幅反彈,一度超過12%。雖然在2019年相關增幅有所回落,但仍與2014年大致持平。

而第二產業對全國GDP的貢獻率,也在連續7年下降之後,近三年實現回升。到2019年,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經升至36.8%左右。

根據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顧乃華的觀察,各地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政策千差萬別,但主要着力點包括攻關製造業卡脖子技術、延長產業鏈、促進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更好合作、降成本等。

在湖南最新召開的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被提到最多的關鍵詞,正是“產業鏈”。

而就在此次會議前幾天,湖南還出臺《關於進一步提升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意見》,被廣泛視作當地推進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今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2020年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推動先進製造業發展,努力提高製造業佔GDP比重。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中部崛起的重中之重,湖南能否更進一步還有待續寫。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