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毀掉了多少孩子

我小時候是個愛睡懶覺的寶寶

但是我媽天生嗓門大,脾氣急

每天早上都要站在房門口大喊

"幾點了?還不起牀!"

聲浪一陣接一陣

讓人精神緊繃,睡意全無

有時候我捂住耳朵,她就上前一把拉開被子

凍的我只得哆哆嗦嗦的起來

時間一長, 我的神經變得異常脆弱

不僅總失眠,而且稍微有點聲響就會驚醒

1

長大後才知道,這種叫孩子起牀的方式屬於 “殺傷性叫醒法”——就是用驚醒的方式,切斷從睡眠到清醒的啓動過程,讓人立即恢復意識。父母們關心則亂,卻給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快入冬了,寶媽們不僅得準備早飯,還要上班或操持家務,面對一直賴牀不起,還特別鬧心的孩子,可能無意識間就使用了 “殺傷性叫醒法”

噪音式叫醒:故意製造如拖鞋聲、咳嗽聲、凳子摩擦聲等

指責性叫醒:採取威脅言語,如:再不起牀就打你了。

粗暴式叫醒:拉開孩子的被子或不溫柔的拍打。

嘮叨式叫醒:有些媽媽選擇幾分鐘就叫醒一次的方式,貌似給了孩子一些緩衝時間,實則是在反覆打斷孩子從熟睡到恢復意識的過程。

每個寶寶都希望在愛中安全的醒來,可通過大的響聲、不間斷的噪音、碰觸對方身體、剝奪睡眠安全感等“殺傷性叫醒”法。不僅可能令孩子精神緊張、情緒失控、脾氣暴躁。嚴重的,還會造成神經衰弱等無法彌補的持久傷害。

2

父母的出發點永遠是好的,但關心則亂,"好心辦壞事"的情況總是發生。

據統計,面對日常的育兒問題,大部分寶媽會選擇以下方式:

賄賂74%:“你要是乖乖喝藥,就獎勵巧克力. "

恐嚇81%:“你要是不跟媽媽回家,就不要你了. "

懲罰65%:“你要是不好好喫飯,別想看動畫片. "

喊叫86%:“你聽不聽話啊?這孩子怎麼這樣! "

推搡43%:"你走不走啊?! 快走!"

威脅和懲罰非常容易表現出即時效果,而且操作簡單。所以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總希望通過“嚇嚇”孩子,讓他們乖乖聽話。但威脅孩子所帶來的即時效果,是以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爲代價的

3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是形成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這種安全型的依戀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

而”威脅”給孩子兩種選擇:要麼努力討好父母,要麼和父母對着來。使得他們在選擇中 焦慮,害怕,無法建立安全型依戀

同時,這個過程會讓孩子 否定自己的價值,低自尊,低自信。從而表現出更多的“問題行爲”( 攻擊他人、故意破壞、自傷行爲……);

而種種的行爲表現又非常可能遭到父母的批評、斥責,甚至嘲笑……於是惡性循環出現,各種問題滾雪球式地不斷累積。

面對父母的長期"威脅",孩子容易產生如下負面反饋:

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媽媽!”

報復——“這回她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反叛——“我偏要對着幹,證明我不怕威脅”

退縮—— 偷偷摸摸 “下次絕不讓她抓到。”

自卑——“媽媽不愛我,我太差勁了。”

其實,我們自己,就曾是威脅式育兒的受害者。

小時候,每當我們在外面惹媽媽生氣,媽媽就會掉頭走開。好不容易哭着追到媽媽去拉她的手,媽媽卻把手一甩說:“你別跟着我,我不要你了,你去給別人當孩子吧!”媽媽也許有口無心,可年少的我們卻信以爲真。

越生氣,越大聲,心和心只會越遠。

4

爲什麼越是努力管教,孩子越是遠離自己的期望?

“威脅式”育兒很可能毀了孩子,但一味的遷就也不是良策。沒有哪個父母不爲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要真正解決問題,媽媽們需要學習如何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即Positive Discipline,又稱“ 正向教養力”),是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博士等人歷經30多年總結出的一種教育方法。

其核心是: 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通俗點說,正面管教就是教給家長如何正確的"管"孩子,又不會讓孩子逆反、產生反效果。

聲明:本公衆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