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帝在後世人的眼中也算得上一位明君,由於他的爺爺康熙,父親雍正給他奠定了宏大的物質基礎。雖然後期乾隆皇帝有些鋪張浪費,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的節制有度,但還是勉強沒給大清朝拖了後腿。古代君王並不是很好當的,他們往往都擁有很淵博的學識。乾隆皇帝也是一樣,自小就飽讀詩書很受康熙的喜愛,他也很愛寫詩,只是作詩的能力卻比不上他的抱負,更多的還是給自己湊面子,臣子有不服也不敢明說。

自古以來,諫臣魏徵與太宗的關係就被奉爲君臣的典範,乾隆也想將自己當作李世民,他希望自己的臣子也敢於向自己慷慨進諫,他就作詩來委婉的告訴臣工,只是大臣們又怎能不知道他小心眼的脾氣呢!即使乾隆一直在明示,但是沒有大臣敢像魏徵那樣直言。

在乾隆十五年,乾隆在浩浩蕩蕩的巡視河南祭祀嵩山之時,敞懷書寫了讚美商朝比干不懼生死敢於進諫的近百字詩篇。第一句“天地之經,君臣之義”直接將君臣與天地掛鉤,大臣們當然知道乾隆的心思。比干是因爲自己諫言惹怒君上被紂王挖了心,比干慘死後還是被周武王平反了,大臣們在想如果沒有周武王自己慘死就算了,家族還可能被斬草除根。

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是很嚴重的,這一時期有名的文字獄都有一百多起,就在讚揚比干第二年,大臣孫嘉淦就被誣陷奏摺批評乾隆南巡鋪張浪費、賞罰不公。乾隆完全沒有當時寫詩的氣節,直接不管事實的真相,命令各級官府嚴查不怠,有巡撫大臣上書爲孫嘉淦辯解直接被革職查辦。在嚴刑逼供下,孫嘉淦的罪名最後成立,原本就是一樁冤假錯案最後竟然有數十位官員被判凌遲與斬刑,大臣們也都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雖然很是不服卻也是敢怒不敢言。

這些僞造的證詞惹得乾隆不開心才大開殺戒,想想也許還情有可原,接下來乾隆就連正常的一點批評,即使是正常的詩句只要被人惡意曲解上告就會受到很嚴重的處罰。乾隆四十三年,江蘇的一個舉人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原本就是一首極其平常的詩句,卻被惡意曲解爲明朝皇帝重現,讓漢人領導天下把胡人擱置一旁。

就這樣原本寫詩的舉人和兒子早已死去,乾隆卻命令開館戮屍,把他們的腦袋割下來曝屍荒野。舉人的孫子極力求情,江蘇布政使也知道舉人是被誣陷的就想從輕發落,結果乾隆將其判爲斬監候,最後屈死在了獄中。不僅舉人的孫子沒有保住,還有一衆官員也因爲辦案不力一同送了命或被判流放。

在皇帝一言堂的時代,像李世民那樣能聽諫言的明君寥寥無幾,乾隆肯定不是。由於乾隆是一個極其自負的人,他聽不得別人的批評,有時更是因爲幾個字就大怒重罰。他還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個愛民愛子、能聽諫言的明君。雖然他寫了幾百首詩,那也只是給自己充面子罷了,他究竟如何數百件文字獄案件就在那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