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我们能被他句子里的古朴大气深深感染,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那些性格分明的众多人物让人更难忘记。

而金庸武侠里人物最多,武学最繁荣的要数《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门派林立、高手众多,其中又以乔峰、鸠摩智、萧远山、慕容博、无崖子、李秋水、天山童姥、段誉、虚竹、扫地僧十人为代表,并列为武林十大高手。

十大高手,今天我们来说说慕容博。

老谋深算慕容博,身为雁门关惨案的始作俑者,除了武功超绝外,智谋也是天龙八部里最顶级行列的。

慕容博身为鲜卑皇族后裔,一生为了祖宗遗训奋斗,致力于复兴大燕国,可惜事与愿违,在付出了大半生的精力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们来看慕容博的一生,书中提及很少,他早年的描述来源于黄眉僧的回忆。

正值壮年的黄眉僧闯荡江湖时路遇少年慕容博,却被一指差点戳死,可见慕容博年少时武功已十分了得。

再根据金算盘崔百泉回忆,他十八年前曾遇慕容博夫妇,虽被留了一命,但从此魂不附体,备受煎熬,躲在大理王府苟且偷生。

慕容博父亲早逝,他在母亲的教导下长大。母亲对他极为严苛,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武功学识皆有很大成就,心性智谋也非同一般。

为了光复大业,慕容博做了两件大事,这两件事推动了天龙的故事发展。

第一件事是假传音讯,骗中原高手阻击大辽属珊军总教头萧远山,想由此引发宋辽大战,好让燕国趁机崛起。

当时宋辽之间边境虽偶有摩擦,但总体修好,并无大战可能。虽辽道宗有动兵之念,但萧远山是主和派,为了两国百姓免于战火,多次劝阻萧太后发兵大宋。

慕容博对萧远山可谓是怀恨在心,他通过眼线得知萧远山到大宋探亲的消息,心生一计,假传音讯到少林,骗中原高手到雁门关伏击萧远山。

这样一来,不仅可除掉萧远山,还可挑起宋辽之间大战。

慕容博没想到自己错算了两点,一是萧远山探亲并未大张旗鼓,只是一家三口悄悄经过雁门关,二是萧远山武功盖世,仅凭一人就力压中原二十多位高手。

由此一来,雁门关一役并未达到慕容博想要的效果,不仅在辽国未引起波澜,在大宋也因玄慈等人愧疚隐瞒,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而最关键的是,活下来的萧远山虽然复仇心切,却从来没想过引起两国之战,他只想着找到仇人。

雁门关计谋的失利令慕容博处于被动中,不仅宋辽关系难以挑拨,他自己也担心被玄慈问责,故隐匿暗处,策划第二件事。

这第二件事就是借吐蕃国师鸠摩智来挑拨大宋和吐蕃的关系,再推波助澜,将西夏拉入战局,到时烽火一燃,辽国势必也坐不住,天下大乱,他慕容家世代经营的势力则趁机而起,雄踞一方。

鸠摩智痴迷武学,又逞勇好斗贪得无厌,慕容博抓住鸠摩智的弱点,先以少林七十二绝技向鸠摩智示好,再以易筋经和六脉神剑循循诱导,让鸠摩智去少林和天龙寺挑战,以便双方结怨。

这两件事都能看出慕容博深谋远虑,有枭雄之姿。以他的坚强隐忍,雄才大略,运气再好点,还真有可能让他找到机会完成复兴大业。

可惜慕容博聪明一世,却唯独算漏了一点,那就是他寄予厚望的儿子慕容复实在是个草包。

慕容复眼光狭隘,格局太小,逞勇好斗,将个人荣辱看得太重。

慕容博的格局在整个天下,放眼宋辽西夏吐蕃大理。

慕容复则只关心武林恩怨,结交武林人士,难道收买几个武林人士的人心就能完成复国大业吗?

因个人荣辱,慕容复又与大理皇位继承人段誉、辽国南院大王萧峰、西夏国驸马兼逍遥派掌门兼灵鹫宫主人兼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之主虚竹交恶。

而慕容博为了让萧峰起兵,可以当即引刀自刎,完全不计较个人恩怨。

其实也怪慕容博,是他自己忽略了儿子的成长。

他虽然父亲早逝,但他有母亲悉心教导,所以武功心性都得到了极好的成长。

可慕容复呢,母亲早逝,在慕容博假死隐遁之后,只能靠包不同、风波恶等四个平庸的家将来引导成长,这样一来,慕容复就算有很好的资质,也经不起时日蹉跎,最终变成心无谋略,只剩逞勇好斗的草包。

慕容博眼看复国无望,儿子又是个草包,终于心灰意懒。在扫地僧的点化下,他放下执念,遁入空门。

以杨慎的一首词来形容慕容博再好不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