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的最高成就基本便是當皇帝了,可是皇帝畢竟不是那麼好當的,從秦始皇到宣統帝兩千多年也不過四百多人,這其中還有不少是追封或者割據勢力的,所以除非是生在帝王家或是生逢亂世,要不這個夢想和幻想沒有多大區別,有的時候甚至是非法的,所以現實一點的夢想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混個封侯拜相也好。

秦始皇

不過那是男人的夢想,女人們的終極夢想則簡單得多,而且也沒有什麼非法的危險,那就是當個母儀天下的皇后或太后就可以了,一般來說當皇后或是太后其中的先決條件是嫁給皇帝或生下皇子,但是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卻有兩位不是皇帝嬪妃的女子成功當上了太后,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惠太后竇氏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國家,鮮卑人起源於東胡民族,後來分裂成兩支,以居住地的大山爲族名,一支是定居在烏桓山下後來在東漢末年讓曹操派張遼收拾了的烏桓族,另一支是定居在鮮卑山下的鮮卑族,鮮卑族又分爲拓跋部、乞伏部、禿髮部、吐谷渾部、慕容部、段部等等。

鮮卑族分佈圖

北魏入主中原得益於西晉時期“八王之亂”引發的“五胡亂華”,大量遊牧民族進入中原,鮮卑族也在這段時間掀起了建國的高潮,與東晉對峙的十六國之中就有七個國家是鮮卑族人所建立。

有鑑於中原王朝的後宮之禍,源於草原的北魏王朝確立了一項制度,那就是“立子殺母”制度,如果哪位皇子被確立爲正嗣,那麼將會如同漢武帝處理鉤戈夫人一般提前賜死,以至於搞得後宮嬪妃們也不知到底應該不應該盼望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畢竟兒子當上皇帝了,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小命沒了。

鉤戈夫人

皇子們一般出生後就有專門的乳母撫養,而在生母被賜死之後,乳母就是小皇帝最後親的人了,所以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就冊封自己的乳母竇氏爲保太后,史稱“惠太后竇氏”。

拓跋燾與乳母竇氏

拓跋燾小名叫做佛狸伐,辛棄疾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其中的佛狸祠就是拓跋燾原來所建的行宮,後來被百姓當作廟宇來祭祀。

佛狸祠

拓跋燾雖然在北魏皇帝中算是英明神武,但也只是提高乳母的地位,並沒有廢除“立子殺母”的傳統,後來的高宗拓跋濬同樣也冊封了自己的乳母常氏爲保太后,史稱“昭太后常氏”,北魏時期有史料記載的只有這兩位女子被冊封爲保太后。

後來由於“立子殺母”的制度太過殘忍,許多後宮嬪妃們都不敢懷孕了,後來北魏宣武帝元恪爲了子嗣着想,廢除了“子貴母死”這個有些殘忍的制度,而以乳母身份得以母儀天下的保太后自然不可能再有了,後來的北魏大臣們也覺得這個保太后有點奇葩,於是統統將保太后改成了皇太后,就這樣兩位不是皇帝嬪妃的女子也成了母儀天下的皇太后。

元詡

然而“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元恪死後其子元詡繼位,生母胡太后掌權,結果後來元詡與胡太后發生衝突,竟然被胡太后毒殺了,有道是“虎毒不食子”,這胡太后可比老虎毒多了,最後導致元詡的老丈人爾朱榮藉口進軍洛陽,直接將胡太后沉了河,最後在河陰將朝廷中的大部分文武官員和宗室盡皆屠殺,史稱“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

不知道宣武帝元恪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自己廢除了“子貴母死”這個傳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