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油煎出脂如雪,椒姜辣脆鸭汁肥!

公元518年秋天,一个很普通的秋日上午,高阳太守府上的厨子接到一个奇怪的命令:贾太守要看他烹鸭,并且指明了烹饪方式。

这个命令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其时“朝食”已过,“午食”尚远,贾太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厨子一想便释然:这个贾太守,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为,指不定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了,就照他说的做罢。

稍后,太守贾思勰来到后厨,观看了他杀鸭子、拔毛、腌渍、配菜、烹炒的整个过程,询问了葱、姜、椒、鼓的用量,炒制的火候、咸淡。随后贾太守回到房中,铺上一张“蔡侯纸”,写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文字。

用新成子鸭极肥者,其大如雉,去头,烂治,却腥翠、五藏,又净洗,细剉如笼肉。细切葱白,下盐鼓汁。炒令极熟,下椒姜末,食之。《齐民要术 鸭煎法》

这段文字,既不是词藻华丽的诗词,也不是微言大义的经史典籍,更非动人听闻的华章丽曲,却历经不衰、刻印无数,在近1500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韩家平老师作品

为什么?

因为这段文字,是华夏烹饪史上第一次正式有了炒菜的记载,将中国人吃炒菜的历史一举推进到了南北朝之前,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次有完整记载的烹饪鸭子的技法。

鸭子在今天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家禽,以鸭为食材原料制作的菜肴、小吃、“零食”等休闲食品,遍布大街小巷、酒楼摊点,其烹饪方式之繁多、咸甜香辣之多味,几乎没有能够和他比肩的。

但是,如果从食材的角度来讲,鸭子却是个小字辈,在诸多家禽家畜中,他进入人类生活的时间是最短的,为何能够后来居上实现逆袭呢?

人类狩猎技术的进步,终结了鸭子的美好生活

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就是吃,获取食物是动物的本能,但人类把升华为了技术。人类最早获取食物的对象是植物类,主要是植物的果实、茎叶、种籽、块根。

以植物为取食对象,最大的优点就是固定、安全。只要到了固定的时节,果实就会成熟,可以很轻松地获得食物,在长期的采摘、收获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植物生长、成熟的秘密,开始有意思地收集苗木、种籽,顺应天时种植、耕作,从而发展出了远古农业。

远古农业的出现,让人类的食物实现了固定产出,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底线,从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但人类很快发现,植物类的食物,无论如何也不如肉类好吃啊!那嫩滑的肉质、鲜美的汁水、美妙的口感,高热量的脂肪,极强的饱腹感,让人魂牵梦萦。所以,无论农业怎么发展,人类始终在孜孜不倦的研究狩猎技术,以获取肉类蛋白质。

在人与动物的这场生死较量中,鸭子是笑到最后的。人类最初的狩猎工具,是简陋的木制、石制工具,它们最先狩猎的对象,是那些温顺的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很显然,这些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相对容易获取的。

鸭子在人类第一轮大狩猎中逃过一劫。首先,鸭子是水生禽类,对于生活在水中的这种异常机警的鸟,人类只能望之兴叹,总不能扛着石斧去砍吧?鸭子生活的水域成为了最好的保护。再者,远古的鸭子,飞翔能力是相当强的,稍受惊吓就会腾于水面飞遁而去。

容易捕猎的鸡、狗、猪、羊、牛、马等成为了人类首要的捕获对象,并且因为在捕猎过程中,获取了这些动物的幼崽,人类试图将其驯化,在获得成功之后发展出了人类农业的第一个分支——畜牧业。

随着人类狩猎技术的进步和狩猎工具的完善,弓箭、网等开始出现,鸭子终于也成为了人类捕猎的目标。

《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禽﹐雁﹑鹑﹑鷃﹑雉﹑鸠﹑鸽。“

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可以从典籍、礼仪、祭祀等史料中看出来。在周朝的《周礼》中,“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最早为人们所驯化的动物被统称为“六畜”。他们既作为食材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又是古代用于祭祀“沟通天地”的祭品。

很显然,没有鸭子的影子。

《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

在科学不昌明的古代,祭祀对于古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典礼活动,为了让“神灵”看到自己的诚意,古人会将最为珍贵的动物来作为祭品。

但是,无论是九五至尊的天子、还是裂土封疆的诸侯、权倾朝野的高官、富甲一方的大族、艰难求生的百姓,在祭祀时都没有考虑过鸭子,鸭子的地位如此“低“,是因为它们作为一种家禽来讲出现地太晚。

除此之外,在十二生肖这样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谱中,同样没有鸭子的一席之地。除了鸭子“进入“人类的生活较晚之外,还有华夏文明的起源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目前的考古文献和史籍资料中,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扩张,并在其后几千年的岁月中一直保持着强势的文化地位。华夏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等各个领域的角角落落,都弥漫着黄河文明特有的气息。

野鸭为凫,家鸭为鹜。战国《尸子》

从华夏文明的脉络来看,黄河文明自夏、商、周一路传承,它所处的地域干旱少雨,河渠稀少!而鸭子作为水禽,很难在黄河流域成为优势种群,导致它与人类生活的远不如猪、牛、马、羊这么深入!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北方进一步干旱化,鸭子更加无法在北方大规模“生存“。

直到两晋时期,衣冠南渡之后,华夏文明南北交融,鸭子的养殖、繁殖技术形成了比较完美的技术标准,而鸭子作为肉、蛋兼用的家禽,开始展露出自己独特的优势。

这种强势文明“驱逐“弱势文明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鸭子身上,在诸多领域都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两种文明往往会在相互碰撞中融合、吸收、转化,最终形成新的主流文明,这种情况在东方比较常见。

另外一种比较极端的则是强势文明对弱势文化的全面碾压、消灭,甚至激化为冲突、战争,最终弱势文化被消灭在历史的尘烟中,变成史料中冰冷的文字,凭人们去追忆、凭吊!

这两种文明“融合“的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先进、更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呢?东方文明的兼容并蓄、万川归海、去芜存菁、求同存异才是文明的相处之道、和谐之道、发展之道!

今天,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鸭子的“身影“处处可见,现代农业科技终于战胜了地域影响,一批产蛋高、成长快、耐粗饲料、肉质优良的鸭子开始在各地得到推广,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助力。

鸭子走上餐桌,无意中拉开了“炒菜”的大幕

鸭子虽然因为是水禽,不易捕捉,但是在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试图驯养鸭子了,虽然这跟猪、羊、牛等近万年的历史要晚很多,但终究因为肉质鲜嫩、汁水美味成为人们圈养的家禽。

“鸭城者,吴王筑城。城以养鸭,周数百里。”宋李昉《太平御览》“鸭城在吴县东南二十里“。唐陆广微《吴地记》

吴王即吴王夫差,吴国在当时的江浙一带,这儿河渠密布、水源丰富、气候湿润温暖,是理想的养鸭之地,能够实现大规模的鸭子养殖。史料中所谓的“鸭城“,实质上就是吴王集中养鸭的地方,规模非常可观,占地面积达到了百里,故名”鸭城“。

据唐陆广微的考证,吴王养鸭的”鸭城“在今天吴县东南二十里处。而吴县一带,今天仍然是鸭子养殖的丰盛之地。也就是说,吴王筑“鸭城“的记载,将华夏大规模养鸭的历史推进到了2500年前。在养鸭的过程中,中国人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养殖方法。而且,中国人在驯养鸭子的过程中还发生过非常多的趣事。

”鸭,春孚雏”。晋周处《风土记》鹅、鸭,并一岁再伏者为种。一伏者待时少;三伏者,冬寒,雏亦多死也。伏时,大鹅一十子,大鸭二十子;小者减之。多则不周。贾思勰《齐民要术》

从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字记载来看,此时鸭子的繁殖是由母鸭来抱窝的,一切都“顺理成章”。然而,到了宋代之后,一切都变了。

“鸡伏鸭卵,雏成入水” 东汉应劭《风俗通》。

在1700年前应劭的《风俗通》中,就有用鸡来孵雏鸭的记载。自南北朝后,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鸭子在养殖驯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抱窝“的能力,受精的鸭蛋无法孵化,古人就想出了用鸡来”抱窝“的方法。

春鸭日浮波,羽冷难伏卵,尝因鸡抱时,托以鸡窠暖。三旬壳既圻,乳毛寒胫短,鸡宁辨其雏,翅拥情款款。一日向水涯,所禀殊未断,泛然去中流,鸡呼心 。宋梅尧《鸭雏》

到了宋朝,这种鸡“抱“雏鸭的方式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出现了专门孵化鸡雏、鸭雏的”抱房“,使鸡苗、鸭苗的养殖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有效提高了孵化效率和雏鸭的成活率,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基础,也让鸭子作为食材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只是对鸡来讲,这样有点不公平?辛辛苦苦孵出来的,居然不是自己“亲生”的!

随着鸭子大规模的推广养殖,鸭子在市井文化中也被赋予了一个让人非常尴尬内涵,鸭子算是遭受了无妄之灾!

人们养鸭子的最终目的就是吃它的肉。在人类养殖的家禽中,没有任何一种禽类象鸭子这样吃法繁多。煎、炒、炸 、烤、蒸、卤、煸、酱、腊、炖,鸭子的“死法”繁多,不可胜数。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会吃鸭子的城市,那么非南京莫属,故南京又有“鸭都”的“美称”。

“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盐水鸭。”

据统计,南京一个城市,每年要吃掉九千多万只鸭子,这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望尘莫及的。在南京厨子的手下,鸭头、鸭舌、鸭掌、鸭胗、鸭肠都能够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而南京最为著名的则是盐水鸭。南京的盐水鸭有着2500年的历史,几番和人类大规模养鸭的历史同步。

甚至我们可以推断,在吴王筑“鸭城“的时候,盐水鸭已经初具雏形,再经过2500年的改良、沉淀,终于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一只上品的盐水鸭,鸭皮细滑柔嫩,鸭肉肥而不腻,鸭骨香酥入味,它的”香、滑、酥、嫩、鲜“的特点,不仅使它成为南京人人喜爱的特色美食,更是走向了全国。

南京盐水鸭有一个别称叫作“桂花鸭“。桂花开时,正值八月,水草丰美,鸭肥肉嫩,桂花鸭虽无桂花的香味,却总让人想起南京的桂花。

除盐水鸭外,南京的烤鸭更是因为机缘巧合而大放异彩。明太祖朱元璋就特别喜欢吃烤鸭,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日食烤鸭一只”。

南京烤鸭在烹制方式上属于焖炉,用当地特产的草鸭,肥育之后体重能够达到5斤左右,以炭火烤之,食用时辅以酱料、葱丝,味美无比。而在朱棣“靖难之役”登基之后,出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南京烤鸭也由此进入了北京。

在北京,烤鸭被发扬光大,甚至盖过了南京烤鸭的光芒。1864年,“全聚德”烤鸭挂牌上市,一经面世便风靡了“鸭界”。“全聚德”烤鸭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果木烹烤,让鸭肉有着果木的特殊清香,与鸭本身的香气相得益彰,不仅红遍了北京,更是成为全国闻名的美食,“南京烤鸭”的市场逐渐被挤占。

但是,对于 精于美食的老食客来讲,南京烤鸭的细嫩、温润、油滑却是北京烤鸭所不及的,南京盐水鸭的独特风味更是北京烤鸭无法具备的。而鸭肠、鸭血在南京人的手下,也被制作成了食之难忘的美味!所以,即便是在北京烤鸭大行其道的今天,南京依然牢牢占据着“鸭都”的美称!

除南京、北京之外,鸭子还被全国各地的厨师,结合本地的烹饪特点,当地口味偏好,通过增减配料、改良烹饪方式,制作出了许多别具特色的美食。例如成都的“樟茶鸭子”,以“皮酥肉嫩、茶香浓郁”闻名;南宁的烧鸭,则以“松香适口、骨酥肉皮香”著称;厦门的“姜母鸭”,则以“养胃活血、疏肝润肺”而被人们喜爱。

而近几年,最为彪悍的则是武汉的周黑鸭。周黑鸭在武汉的风行程度,让所有吃鸭子的方式黯然失色。而周黑鸭对鸭件吃法的挖掘,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武汉的每一个大街小巷,都有周黑鸭的售卖点,武汉铁路局的每一个车站,都有周黑鸭的专卖店。如果要给周黑鸭一个更精准的定位,与其说它是“菜”,不如说它是一种“零食”。

但是对于鸭子来讲,在烹饪史上,最为重要的意义,却是有正式文字记载的炒菜的“华夏第一炒”。

“混乱”的南北朝,离乱中孕育着华夏文明的新生

南北朝是华夏史上最为离乱的朝代之一,南朝先后经历了刘宋、萧齐、萧梁、南陈诸朝,北朝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朝,军阀争霸,宫廷变乱,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改朝换代犹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很多地方官还在任上兴致勃勃地干着,京城里面却已经完成了改朝换代。

那么,自东汉末年至北周近四百年的时间,这段混乱的年代是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呢?当然不是。混乱孕育着新生,战争消耗了人口、摧毁了经济,但华夏文明的火种一直没有断绝,人口和民族的大融合、短暂和平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南北交融,让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低谷中寻求着突破之机,在绝境中探索着华夏文明的生门所在。

而结束混乱时代,华夏再次实现大一统的隋朝,虽仅传两代,却能够在各个方面呈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积累功不可没。即便是封建王朝统治史上的最为辉煌的盛唐,也受这四百年的余泽荫惠。

如果站在帝王争霸、皇图霸业的角度来看到南北朝,这是一个枭雄辈出、风云激荡、波诡云谲的时代,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段离乱的岁月,这却是一个科学独具光彩的年代。

在魏晋时期,有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它编著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华夏科学史上最宝贵的数学遗产。而祖冲之,更是南北朝是杰出的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算到七位数的人,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他复原重造了指南车、千里船等机械,还编写了包括《释论语》、《释孝经》等在内的典籍。

此外,还有北魏的郦道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天下、搜集风物,撰写了流传千古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民俗和地球的宝贵史料。

此外,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范缜,他的“形神一体”之论更是以其唯物思辨照亮了一个时代。

这些科学家的价值,远远超了当时所有的帝王将相,它们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早已经超越了时光。而在这些科学家中,贾思勰和他的《齐民要术》,是其中最为闪亮的星星。

贾思勰是北魏青州益都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这个书香门第却有些不同——喜欢务农,而且是世代务农。贾思勰自幼受祖上影响,在苦读的同时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得益于世家大族的底蕴,贾思勰的家族中有多人为官,而他亦被授予高阳太守的职位!到任之后,属员们发现,这个新来的太守除了治理郡地出色之外,特别喜欢去田间地头,市井街头,甚至会卷起裤腿下田务农。

贾思勰生活的年代,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北魏政权趋向稳定,社会经济以强大的恢复能力由萧条走向繁荣。在农业及事业方面,耕种、酿酒、养殖、纺织等,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一定的规模!

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贾思勰认识到了农业科技水平与国家富强的直接关系,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农业科学的伟大探索中。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齐民要术序》

在卸任官职之后,贾思勰历尽千辛万苦、先后去过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亲身考察当地的农业,开拓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年之后,贾思勰回到故乡,一边经营农牧业,一边开始撰写《齐民要术》。

行万里路,学世间术,写万卷书,从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整整十一年的时间,贾思勰隐居乡野,白日操持农事,夜晚秉烛疾书,笔下龙蛇飞舞。

此时的华夏,如龙蛇隐藏、风雷待发,世家大族或入世、或出仕,寻找着崛起的机会;王族诸侯,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难掩争霸天下的野心,在未来一百年的时间里,整个华夏将迎来一场场让人目不暇接的风云突变。可谁又知道,在山东青州的一间陋室内,有个叫贾思勰的卸任太守,正在孤独地书写着一本足以深刻改变封建王朝巨著。

贾思勰历时十一年编著的《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11万字,农事、林业、畜牧、事业、渔业。而其中的耕作技术、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园艺绿植、兽病医治、配种酿造、储备救荒等技术,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在农业生产中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之光。

此外,贾思勰在编著《齐民要术》时,引用和参考了100多部古代农书、杂记的内容,使《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而贾思勰在书中所收录的“鸭煎法”“炒鸡子法”,却无意中成为了能够证明炒菜起源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部《齐民要求》,是当时华夏农副业生产的集大成之著,代表了华夏农业的最高水准,是数千年来华夏农业的智慧结晶,然而这本书却命途多舛、生不逢时。

书成之后,贾思勰来到邺城将《齐民要术》呈与孝静帝!孝静帝敏锐的中意识到: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国运的书!如能全国推行,大魏必将雄起于世间。

然而,自从高欢起兵剿灭尔朱荣之后,朝臣被杀戮无数、中枢濒于崩溃,皇帝逃亡,强盛一时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孝静帝只不过是高氏家族推在台前的傀儡而已,高欢之子高澄权倾一时,对皇帝也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

澄尝侍帝饮,大举觞曰:"臣澄劝陛下。"帝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澄怒曰:"朕,朕,狗脚朕!"澄使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北史》

高澄曾经劝孝静帝饮酒,孝静帝不愿喝,高澄居然骂皇帝是“狗脚朕”,并命令季舒殴打皇帝!拂袖而去!九五至尊的皇帝,在东魏权臣面前居然活得如此窝囊,又有何乐趣可言?哪里有治理天下、颁布政令的权力!

但是,孝静帝又不愿意看到如此奇书被埋没,命令司农卿带着贾思勰去高澄府上,将《齐民要术》呈送给大将军!孝静帝真心希望这本能能够推行天下。此时的东魏,朝政崩坏、鲜卑人横征暴敛、赋税无度,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起义的烽烟已经在齐地燃起,这个国家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整个东魏朝廷如同坐在了火山口上!他希望:这本书能够拯救东魏!

然而,贾思勰苦等数日却无下文。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高澄哪里懂得此书的价值所在!在高澄的眼里,贾思勰这个无权无势无名的老头,居然想靠这本破书换取荣华富贵?可笑!

心灰意冷的贾思勰黯然回到了家乡!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却无人能识、能用,老人家最担心的就是《齐民要术》毁于一旦。

贾思勰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此时天下已经渐呈乱象,不久之后,高澄毒杀孝静帝,改朝北齐。高澄正准备篡位时却为刺客所杀,北齐亦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仅28年为北周所灭!

在东汉末年至隋近400年的时间,多少珍贵典籍毁于战火、多少孤本珍奇为刀兵所殁,《齐民要术》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这是奇迹吗?当然不是!任何一个有着政治眼光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本书的巨大价值。任何一个稍懂农事的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致富温饱的秘诀!这本书虽然没有在当世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广,民间却如获至宝、手抄传阅、代代流传。

五百年后,这本书终于在北宋得以刊印,一经发行售卖,便迅速流传,并流传到日本、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成为属于全世界的农学宝典!直到今天依然被无数人在研究、在学习、在传播!有价值的东西,永远不会被埋没!

一千五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多少帝王将相、风流才子,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流散于历史的风尘中,不复为人们所记起,但贾思勰和他的《齐民要术》,却永远被载入了史册,在华夏文明最为重要的一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此之后,无论岁月变迁、无论潮起潮落,无论风云变换,都将与华夏文明血脉相融、流传永世!

而贾思勰“无意“之中记载的鸭子养殖繁育、鸭子的烹饪烤制之法,虽然在《齐民要术》全书中只占微不足道的数段文字,却足以成为”炒菜“的起源明证。而养鸭之业,利益于贾思勰总结出来的良法”善政“,在全国得以大面积推广,为人们提供着优质的蛋白质、美食和羽绒制品,还有美味的咸鸭蛋!

《齐民要术》犹如农学的一颗明珠,它的价值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掩埋的,那个离乱战火的年代早已经过去,贾思勰的心血早已经在华夏大地处处开花结果!滋润华夏文明发展壮大!因为《齐民要术》对后世农业的指导作用,贾思勰被尊为“农圣”!

一双布鞋、一袭布衣,一袋干粮、一支秃笔、一叠草纸,那个靠自己的双脚,沿着黄河岸边,足迹遍及齐鲁大地、三晋山河、豫冀乡野的“农圣”,将农耕文明最神秘的密码一一书写的贾思勰,他留在世间的光辉,远胜那些诗文风流的大学大家!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红尘烟火、强国富民的经营耕种之道,于中华民族功莫大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