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開始,網絡上開始流傳有關殲-11D戰機進行試飛驗證的照片和信息,而到了近兩年,有關殲-11D戰機的研發開始“搖擺不定”,時而傳出殲-11D正在研發試飛、時而傳出殲-11D項目已經下馬,而在近期則又傳出了殲-11D正在研發的消息,並稱生產數量已經超過5。那在殲-20和殲-16批量生產的情況下,殲-11D又有多大存在的必要呢?

首先,殲-11D是在殲-11B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改進的一款重型四代半空優戰鬥機,是用來奪取前線制空權的,在定位上與蘇-35類似,所以也被稱爲“中國版蘇-35”。按照相關報道,殲-11D借用了殲-20、殲-16戰機的部分技術,如有源相控陣雷達、數字電傳飛控系統等,這也將使殲-11D的空戰性能再上一個臺階。

在定位上殲-11D與殲-16並無太多的衝突,殲-11D是重型空優戰鬥機,主要負責奪取前線制空權的,是用來延續和替換蘇-27、殲-11戰機的;而殲-16則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並帶有一些戰鬥轟炸機的“味道”,主要負責遠程對地對海精確攻擊,是用來替換殲轟-7“飛豹”的,所以兩者並無太多的衝突。

不過,殲-11D雖被稱爲四代半戰鬥機,但在第五代隱身戰機面前,只要是第四代戰機都只有被“吊打”的份,而如今周邊已擁有大量的F-35等五代機,殲-11D與之對抗並佔不到多少便宜,而且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也屬於重型空優戰機,已經批量生產,再去研發一款新的型號去批量生產殲-11D其實沒有太多的必要。

另外,超視距作戰已經成爲主流,在超視距作戰的環境下,戰鬥機已經沒有必要近距離“狗鬥”(近距離纏鬥或格鬥),所以性能單一的空優型戰機不再被各國空軍所寵愛,而兼顧對空、對地以及對海打擊的多用途戰機逐漸成了“香餑餑”,而殲-16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殲-16戰機還搭載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還可以攜帶霹靂-12、霹靂-15中遠程空空導彈,這使得殲-16也擁有着不俗的對空打擊能力,這也是爲何殲-16戰機被大批量生產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縱然殲-11D可以採用殲-20、殲-16戰機的新技術,性能相比之前的殲-11B會有很大的提升,但在第五代隱身戰機強勢崛起的情況下,再去發展新型號的四代機已經沒有太大的必要。況且與五代機殲-20進行高低搭配,採用多用途的殲-16戰機似乎更“香”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