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之后,大量的割地赔款使得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民众,进一步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京城发动数千名举人进行“公车上书”,向光绪帝痛陈变法的必要性。最后,光绪帝破格接见了康有为,并采纳维新派的建议,进行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

因为戊戌变法的内容,放在当时看来是十分激进的,势必会牵涉到大量朝廷官员的利益。因此,在当时的清廷里分为两派,一边是以光绪帝和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一边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其实严格来说,慈禧太后刚开始对于变法并没有十分反对,毕竟作为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她也是希望国家能够变得强大。否则,光绪帝连进行变法的机会都没有。

再说说当时著名的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和张之洞。李鸿章在当时清廷内可谓是风云人物,在洋人眼里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他推动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曾一度让日本人胆寒;张之洞在任内大力发展军工重工业,修铁路,开学堂,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人也和曾国藩、左宗棠被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对于变法,作为洋务派的李鸿章内心是十分支持的,因为对于当时中国的情形,他比朝廷内部的任何人都看得清楚。所以,在康有为开办“强学会”的时候,李鸿章还派人捐银一千两。当然,捐银最后被康有为拒收,因为那时李鸿章因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名声不好。但是李鸿章又和维新派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深知国家的大权在慈禧手中,而不是光绪帝,倘若变法触动了慈禧的利益,最后结果会是功亏一篑。毕竟,李鸿章在官场上沉浮了这么多年,做事更是老谋深算,看事情也比康有为等人看得远。所以为了避免波及自身,当时已没有实权的李鸿章向慈禧申请去周游考察西方列国,实际上是远离这是非之地。

对于张之洞,维新派一开始也派人前来拉拢,但是他对于维新派的态度基本上是敬而远之。虽然张之洞支持变法,也在经济上支持过维新派,但是他的变法和康有为的变法是不同的,更多的是提倡“中体西用”,也就是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在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更是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一点也深得慈禧的赏识。

戊戌变法的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康有为等人虽有一颗忧国之心,但他们缺乏实际的理政经验,变法脱离实际,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或许,这也是李鸿章、张之洞对待维新派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