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这是李鸿章二十岁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诗,当年意气风发的他憧憬着自己将来的封侯拜相。

李鸿章,晚清三大名臣之一,17岁中秀才,21岁中进士,23岁进入曾国藩的帐下,曾被曾国藩视为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年纪轻轻,起点也非常的高。足以见得这是一个能力很强,有远大抱负的人。

能力强,抱负远大之人,做事有时会过分的狠辣和倔强。

1860年,37岁的李鸿章因为两件事和自己的老师曾国藩闹翻了。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奉命平息起义,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的势力已经不像从前了,但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当时曾国藩负责追剿太平军,把大本营驻扎到了祁门,这一点李鸿章是坚决不同意的因为祁门易攻难守,且无路可逃,把大本营驻扎在这里无疑是自寻死路。并且,曾国藩处罚幕僚李元度,李鸿章也十分的有意见。在曾国藩最艰难的时刻李元度力挺曾国藩,但是后来,因为在徽州的时候,因为没有听曾国藩坚守不出的命令,而导致了徽州被攻破。为徽州是祁门的门户,李元度虽然犯了错误,但正逢用人之际,再加上其力挺过曾国藩,而且,李元度又是曾国藩手下资格最老的亲信,不能在这个时候奏报朝廷,为此李鸿章和曾国藩还吵了一架。

后来,曾国藩被太平军困在祁门,并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最后被手下的将军鲍超救出。而后来,李元度被启用,做了很多有声有色的事情,足以见得李鸿章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这么一个人。

1863年,李鸿章率军围攻苏州,苏州是太平天国李秀成苦心经营的地盘,虽然当时李秀成不在苏州,可苏州易守难攻。但是苏州内部的团体有内部矛盾,李鸿章借助其内部矛盾,让洋枪队队长,一个名叫戈登的英国军官做中间人,许以加官进爵的承诺,让慕王谭绍光手下的四王和四天将献出苏州。

结果,苏州被献了出来,主将谭绍光被斩首,而李鸿章发现太平军依然掌握着半个苏州,这下子李鸿章不干了,把投降来的八个人在酒桌上全都给砍了,并把苏州投降的两万多太平军全都杀了。足以见得,李鸿章是一个为达目的心狠手辣之人。

后来,李鸿章成立了自己的淮军,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在后来的洋务运动等方面,李鸿章也表现得十分的突出,足以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

但是,由于清政府不是特别的给力,经常签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清政府的一些贵族不想出面,再加上当时的汉人官员名声太大,于是,满清政府的内部人员总是把一些棘手的问题丢给汉人官员,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时候,引发了民间百姓的不满最后“引咎辞职”,而当时风头很大的李鸿章最终也没好到哪去。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爆发,中国战败,第二年,时年72岁的李鸿章去日本谈判,因为中方惨败,所以必须接受日方提出的条件,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一个年轻时对李鸿章十分崇拜的人,但是两国谈判不是儿戏,而且日本的需求着实不小。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李鸿章虽说手上有权,但是大权依然在满清政府的手上,几经谈判之后,没有得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后来,李鸿章在日本被一个激进的日本爱国分子小山丰太郎刺杀,挨了一枪,省下了一亿两白银,最后签下了《马关条约》。

李鸿章是一个十分有气节的人,在离开日本之后,他就发誓,再也不踏入日本一步,后来,因为公事,李鸿章必须借道日本去俄国,李鸿章说什么也不在日本住宿,并且在中途换乘的时候也不愿意乘坐日本的小舢板,最后在两个换乘的船之间搭上一块木板,以73岁的高龄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

1901年,11月7日在李鸿章病逝前的一个小时,还在俄国公使逼迫下签了一个中俄条约。

作为外交能手的李鸿章,一生签下三十多个条约,几乎各个丧权辱国,而李鸿章则是慈禧太后推出去背锅的人。

临终前,李鸿章又写下了另外一首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由当年的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年老体弱,声名狼藉。李鸿章的一生不可谓不悲壮,但是国家不强大,就算李鸿章在想展现才能,也没有展现才能的余地。于是才有了李鸿章由早期的“欲封侯”到后来的“孤臣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