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无壳弹步枪G11造型科幻,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它的研发时间长达20多年,G11—k2型是最终型号。G11步枪起源于冷战时期的西德,它的出现与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换装小口径步枪的风潮有关,以美国M16为代表的小口径步枪逐渐走向主流,前苏联紧接着也研发了小口径的AK74,后来美国以5.56毫米口径统一了北约标准,前苏联以5.45毫米口径统一了华约标准,我国特有的5.8毫米口径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研发的。

北约统一5.56毫米口径后,处于北约阵营的西德,并没有马上用5.56毫米口径的步枪取代当时本国装备的G3步枪,德国的机械制造工业领先全球,心高气傲的德国人认为,不管步枪的口径如何变化,都无法摆脱传统步枪技术的框架和局限性,他们决定另辟蹊径,研制一款划时代性的无壳弹步枪系统,这就是G11的起源。

没有人认为德国人是在异想天开,当时联合研发G11项目的三大机构分别是西德军方、大名鼎鼎的HK公司、诺贝尔炸药公司,就是你知道的那个诺贝尔在1865年创建的公司,西德国对这种新式武器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大幅度提高单兵的战斗力,对新枪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标,长度不能超过750毫米,美国M16的长度是1005毫米,苏联AK74是943毫米,第二是弹容量要足够大,起码要能够装50发,而且再加上50发的备弹,总重量不能超过4.5公斤。

第三就是要有精准的3连发模式,瞄具不用校准,有效射程至少是300米,最终G11由HK公司负责武器设计,诺贝尔公司负责弹药研发,20世纪70年代末,G11的整体结构基本上确定了下来,采用了有利于缩短长度的无托结构,弹匣平行放置在枪管上方,光学瞄具兼具提把功能,当然还有最关键的核心是一体冲压成型的无壳弹,说白了就是弹头与火药一体,没有弹壳。

在1988年,诺贝尔公司设计完成无壳枪弹,弹头直径4.73毫米,长20毫米,重3.25克,全部埋入压模成型的发射药柱中,将其命名为DM11子弹,这种子弹在击发的时候,除了弹头飞出枪膛之外,发射药柱直接在膛内燃烧完毕,不需要设计抛壳装置,G11步枪无壳弹装在塑料盒里面,使用的时候直接往弹匣口套,轻轻一推,即可完成弹匣装弹,速度非常快,枪身弹匣部位的左右两边还能够各插一个备用弹匣,与当前在使用的弹匣呈平行状,显得十分奇葩。

G11的上膛方法更与众不同,因为弹匣里面子弹和枪管是垂直的,所以子弹在进膛前需要旋转90度,所以上膛不是拉枪栓,而是捏紧一个小扣钮旋转一圈,由于无壳弹步枪不需要抛壳,所以枪机不是前后往复运动,而是旋转运动,这样一来枪机的运动循环周期极短,打完一个3发点射,只需要60毫秒,3点发理论射速高达2000发每分钟,要知道德国著名的MG42机枪每分钟才1200发。

无壳弹技术有很多优点,省略了金属弹壳,子弹重量大大减轻,单兵携带量大增,同时还省去了抛壳机构,节约了射击循环的时间,射速也大大提高,而且连发的时候后座力也非常低,但是它也有很致命的缺点,第一就是火药直接在枪膛内燃烧,对枪管的抗烧灼能力和气密性都是极大的考验,第二就是普通的子弹,火药被包裹在金属外壳里面,形成了很好的隔热保护层,而无壳弹是用火药包住弹头,枪管打热了容易造成自然,特别是在连续射击之后,枪的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子弹可能还没有等你射击自己先燃烧了。

除此之外,为了完成复杂的子弹旋转和连发动作,G11内部设计了更为复杂的导气自动旋转枪机,打开G11的枪托,会发现里面根本不像一把步枪,而像精密设计的钟表一般,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后勤人员看到G11之后,当场昏死过去。

G11无壳弹步枪系统横空出世之后,当时德国人是充满信心的,他们认为G11能轻松碾压同时代所有的步枪,不久之后,它就会统一北约的标准,引领枪械发展潮流,20世纪80年代,HK公司带着G11参加了美国发起的“先进战斗步枪”项目的竞标,万万没有想到,G11一上场就掉链子,在实测中,G11远距离的短点射精度,居然还不如M16A2,据说是因为弹头太小太轻,受到风偏等因素的干扰太大,导致精度受影响。

后来西德军队自己装备了G11,结果赶上了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敌人没有了,军事压也骤减,军队没有换新装备的动力了,花了20年时间研究的G11无壳弹步枪,最终惨淡收场,除了在电影和游戏中焕发生命之外,至今也没有列装任何军队。有时候步子太超前也不是好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