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無殼彈步槍G11造型科幻,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它的研發時間長達20多年,G11—k2型是最終型號。G11步槍起源於冷戰時期的西德,它的出現與上世紀60年代世界各國換裝小口徑步槍的風潮有關,以美國M16爲代表的小口徑步槍逐漸走向主流,前蘇聯緊接着也研發了小口徑的AK74,後來美國以5.56毫米口徑統一了北約標準,前蘇聯以5.45毫米口徑統一了華約標準,我國特有的5.8毫米口徑也是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起步研發的。

北約統一5.56毫米口徑後,處於北約陣營的西德,並沒有馬上用5.56毫米口徑的步槍取代當時本國裝備的G3步槍,德國的機械製造工業領先全球,心高氣傲的德國人認爲,不管步槍的口徑如何變化,都無法擺脫傳統步槍技術的框架和侷限性,他們決定另闢蹊徑,研製一款劃時代性的無殼彈步槍系統,這就是G11的起源。

沒有人認爲德國人是在異想天開,當時聯合研發G11項目的三大機構分別是西德軍方、大名鼎鼎的HK公司、諾貝爾炸藥公司,就是你知道的那個諾貝爾在1865年創建的公司,西德國對這種新式武器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大幅度提高單兵的戰鬥力,對新槍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指標,長度不能超過750毫米,美國M16的長度是1005毫米,蘇聯AK74是943毫米,第二是彈容量要足夠大,起碼要能夠裝50發,而且再加上50發的備彈,總重量不能超過4.5公斤。

第三就是要有精準的3連發模式,瞄具不用校準,有效射程至少是300米,最終G11由HK公司負責武器設計,諾貝爾公司負責彈藥研發,20世紀70年代末,G11的整體結構基本上確定了下來,採用了有利於縮短長度的無託結構,彈匣平行放置在槍管上方,光學瞄具兼具提把功能,當然還有最關鍵的核心是一體衝壓成型的無殼彈,說白了就是彈頭與火藥一體,沒有彈殼。

在1988年,諾貝爾公司設計完成無殼槍彈,彈頭直徑4.73毫米,長20毫米,重3.25克,全部埋入壓模成型的發射藥柱中,將其命名爲DM11子彈,這種子彈在擊發的時候,除了彈頭飛出槍膛之外,發射藥柱直接在膛內燃燒完畢,不需要設計拋殼裝置,G11步槍無殼彈裝在塑料盒裏面,使用的時候直接往彈匣口套,輕輕一推,即可完成彈匣裝彈,速度非常快,槍身彈匣部位的左右兩邊還能夠各插一個備用彈匣,與當前在使用的彈匣呈平行狀,顯得十分奇葩。

G11的上膛方法更與衆不同,因爲彈匣裏面子彈和槍管是垂直的,所以子彈在進膛前需要旋轉90度,所以上膛不是拉槍栓,而是捏緊一個小扣鈕旋轉一圈,由於無殼彈步槍不需要拋殼,所以槍機不是前後往復運動,而是旋轉運動,這樣一來槍機的運動循環週期極短,打完一個3發點射,只需要60毫秒,3點發理論射速高達2000發每分鐘,要知道德國著名的MG42機槍每分鐘才1200發。

無殼彈技術有很多優點,省略了金屬彈殼,子彈重量大大減輕,單兵攜帶量大增,同時還省去了拋殼機構,節約了射擊循環的時間,射速也大大提高,而且連發的時候後座力也非常低,但是它也有很致命的缺點,第一就是火藥直接在槍膛內燃燒,對槍管的抗燒灼能力和氣密性都是極大的考驗,第二就是普通的子彈,火藥被包裹在金屬外殼裏面,形成了很好的隔熱保護層,而無殼彈是用火藥包住彈頭,槍管打熱了容易造成自然,特別是在連續射擊之後,槍的內部溫度急劇升高,子彈可能還沒有等你射擊自己先燃燒了。

除此之外,爲了完成複雜的子彈旋轉和連發動作,G11內部設計了更爲複雜的導氣自動旋轉槍機,打開G11的槍托,會發現裏面根本不像一把步槍,而像精密設計的鐘表一般,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後勤人員看到G11之後,當場昏死過去。

G11無殼彈步槍系統橫空出世之後,當時德國人是充滿信心的,他們認爲G11能輕鬆碾壓同時代所有的步槍,不久之後,它就會統一北約的標準,引領槍械發展潮流,20世紀80年代,HK公司帶着G11參加了美國發起的“先進戰鬥步槍”項目的競標,萬萬沒有想到,G11一上場就掉鏈子,在實測中,G11遠距離的短點射精度,居然還不如M16A2,據說是因爲彈頭太小太輕,受到風偏等因素的干擾太大,導致精度受影響。

後來西德軍隊自己裝備了G11,結果趕上了蘇聯解體,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了,敵人沒有了,軍事壓也驟減,軍隊沒有換新裝備的動力了,花了20年時間研究的G11無殼彈步槍,最終慘淡收場,除了在電影和遊戲中煥發生命之外,至今也沒有列裝任何軍隊。有時候步子太超前也不是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