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武漢會戰時期,國軍和日軍在武漢上空進行了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日軍屢次轟炸武漢,嚴重影響軍民的抗戰士氣,民國統帥部多次督促空軍反擊。

但是由於前期民國空軍傷亡太過慘重,優秀飛行員幾乎損失殆盡,而且日軍大量投入使用新型96式戰鬥機,因此民國空軍一度陷入被動挨打的窘境之中。

爲了提高民國空軍的戰鬥力,國軍統帥部只好請幕後總教練陳納德出馬,到武漢研究如何對抗日本的96式戰機。

蔣介石、宋美齡和美國軍官

其實早在淞滬會戰時期,日本就從民國空軍的改變中察覺到異常,堅信肯定有第三國人員參與其中,爲此日本外務省向美國發出照會,要求所有美國飛行員從民國撤離。

美國政府不想參與戰爭,於是便依照日本的要求撤回飛行員,甚至就連服務於民航產業的飛行員都被撤離,只有少數人自願留在民國,陳納德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陳納德爲了掩飾身份,護照上等級的職業是農民,在民國的公開身份也僅僅只是宋美齡的私人航空顧問,但即便如此依然沒有躲過美國領事館的耳目。

美軍撤離民國

爲了避免得罪日本,美國領事館多次向陳納德發出書面警告,稱如果陳納德拒不撤離便派人抓捕後遞解出境,日後將面臨審判甚至剝奪美國公民身份。

然而陳納德不僅沒有因此而畏懼,反而堅持留在民國工作,他爲了找出日本96式戰機的弱點,多次到96式戰機被擊落殘骸處進行實地考察。

日本96式戰機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在混戰之中能夠輕而易舉地在近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各種高難度戰術動作,這讓陳納德也感到十分棘手。

陳納德

經過一系列的考察之後,陳納德發現日本96式戰機雖然靈活性極高,但爲了保證靈活性卻極大地壓縮了製造材料的質量,戰機的鋁製外殼甚至能徒手撕開。

對此陳納德提出了對抗日軍96式戰機的辦法,而這一辦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求飛行員擁有極大的膽量,需要駕駛戰機和96式戰機進行對沖。

陳納德提出日軍96式戰機十分脆弱,而國軍駕駛的戰機則堅固的多,面對面對沖射擊時,率先被擊落的一定是96式戰機。

陳納德的飛虎隊

當然日本96式戰機的靈活性也不能忽視,如果日軍依靠靈活性躲避對沖,那麼就需要採取備用方案,那便是架機衝向96式戰機,利用機翼或者起落架等掛住日軍機翼。

陳納德認爲,日軍96式戰機極爲脆弱,一旦機翼被國軍戰機掛住,那麼必定會在飛行過程中被撕扯下來,屆時日軍戰機連迫降都無法實現。

實際上陳納德戰術雖然聽上去猶如“自殺式”進攻,但陳納德早年在美軍服役時曾進行過類似的實際操作,利用起落架破壞敵機的機翼甚至尾翼。

美國大使館

雖然一開始國軍飛行員對於陳納德計劃均是半信半疑,但是畢竟沒有更好的對策,在危急關頭也只能抱着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念頭衝向96式戰機。

結果衆人發現,陳納德的“自殺式”戰術卻出乎預料的有效,日軍96式戰機猶如“瓷娃娃”一般一碰就碎。

1938年2月18日,雙方第一場武漢大空戰爆發,日軍戰機被擊落十三架之多,此後足足有近兩個月的時間,日軍戰機再也不敢飛臨武漢上空。

國軍戰機殘骸

根據日本資料記載,當時國軍的“自殺式”進攻的瘋狂對日軍飛行員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當看到國軍戰機向自己猛衝時,日軍飛行員都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參考資料:《飛虎隊》、《武漢會戰親歷記》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