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

栏目|高考招生

2020年是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和工作启动元年,36所试点高校报名工作于6月1日结束,报名人次最多的是中山大学,位列第一,人次为78161次。

冷丝提醒的是,报名人次最多并不意味着最终报考的人数最多,因为,部分考生报名之后又取消了相关程序。不过,报考人次多说明该校报考热度高。

也正因为如此,“强基计划”报名人次多少可以成为考生和家长报考的参考,尤其对明年的高考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随着“强基计划”报名工作截止,各高校官网公布有关“强基计划”报名数据,这是初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情况如下:

初步统计的数据

“强基计划”报名人次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名第三。

排名前10的高校还有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

让人感到有点意外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报名人次仅排名为第11位。

排名靠后的5所高校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

与过去的高校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对学生的选拔放在了高考结束、分数公布后进行,完全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部分。成绩具体计算方法为:高考成绩将占85%,高校其他的笔试面试等只占15%,最后都折算成分数,再按照高低的顺序予以录取。

很显然,“强基计划”在选拔方面,对高考成绩给予了足够重视,这是对当前个别学校和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做法的否定,体现了对和谐、宁静教育的追求。

相比较特长生招生和过去的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确实显得更符合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特长生招生和被取代的自主招生,考生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某一门学科竞赛辅导上,放弃其他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由此扰乱了宁静的教学环境,扰乱了高中学生的学习。

从我国和国际现实竞争来看,“强基计划”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的根基在于基础学科的研究,而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同时,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能源工程、机械工程、航天工程、生物工程等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则是生物工程、航天工程、能源工程等科学领域发展的基础。

鉴于当前国内外种种局势,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选拔与培养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强基计划”是高考选才和高校育才对科技发展的回应,一句话概括:致力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立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从招生的角度看,“强基计划”摈弃了过去自主招生政策采用的“竞赛入选”“材料审核入选”等模式,明确提出根据考生高考成绩确定初选名单,大大缩减了社会机构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强基计划”招生也给高校留下了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高考成绩比重为85%,而剩余的15%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这样,试点高校既省去了组织大规模初试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又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行决定考核形式、内容和方式。

而就目前试点的高校来看,“强基计划”值得期待,部分高校也公布了即将采用的培养人才的创新方式。

整体上讲,很多试点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入学的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鼓励国家实验室等吸纳录取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还探索“本硕博”衔接的连续性培养模式。

而在在培养模式上,不少高校为“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对他们未来学术研究制定了独具个性的计划,这些培养计划又是“量身定做”的。

冷丝最后还提醒一下,不仅是2020年高考生和家长需要注意该项政策,今后的高考生和家长都要密切关注这一招生新动向。

让我们一起期待“强基计划”吧,也期待我国高考、人才选拔和培养等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丰硕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