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鼎盛,对待北方强悍的匈奴一改之前求和的政策,而是积极付诸武力征伐,特别是在冠军侯霍去病的沉痛打击下,匈奴被打得闻风丧胆,从此远去欧洲,有生之年再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但是,在之前的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甚至有汉朝的将领被匈奴俘获而投降的情况。

本文要说的就是这个投降匈奴的将领——李陵,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李广利是何人呢,他是汉朝的外戚,汉武帝宠妃李氏的哥哥,此人本没有什么出众的军事才能,只是一个乐人,全凭妹妹在武帝枕边吹风,才得以率领大军出征。而李陵出自将门,爷爷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叔叔李敢也是一个出色的大将,后来被霍去病暗算而亡。

李陵不满屈在李广利的领导下,于是向武帝请求独立率五千步兵自成一军,武帝被李陵的勇气打动,所以同意他的请求,同时,派强驽都尉路博德为李陵的外援。为了营救被匈奴扣押多年的中郎将苏武,李陵率部孤军深入浚稽山,没想到与单于带领的匈奴八万骑兵正面遭遇,李陵呼救路博德来援,但是,路博德向来与李家不和,从来就没打算要援助李陵部,不得已,李陵部孤军与匈奴主力浴血战斗八昼夜,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

李陵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到汉朝,朝廷上下为之震惊。李广利从前方传来消息,李陵已投降匈奴,汉武帝得知后盛怒不已。司马迁对汉武帝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武帝本就因为李陵的投降而龙颜大怒,现在司马迁居然跳出来为李陵辩解,并且诋毁他宠爱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盛怒之下判处司马迁宫刑。

其实,司马迁并不是为李陵辩解,而是说的实情。

李陵虽然是三代将门,可是这个家族实在是命途多舛。先来看一下他的爷爷李广,虽称“飞将军”,但是,“李广难封”确是事实,那么李广到底有多难封呢?汉文帝曾经对李广说过:“假使你处在高帝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孝景帝时,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国、楚国,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由于梁王私自授给李广将军印,回朝后,没有得到封赏;武帝期间征伐匈奴,李广与匈奴作战时被活捉,后虽然全身而退,但是,受到武帝的猜忌,军功被没罚;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

李陵的叔叔李敢,因为殴打他的上司卫青,而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放冷箭暗杀,当时,由于卫子夫受宠,霍去病又立了大功,所以,武帝把这件事情压下去了,说李敢是打猎时被一头野鹿撞死的。

李陵一族之所以有这样的命运,固然和他们自身的缺点有关系,但是,主要还是由于汉武帝晚年的猜忌心太强和刚愎自用的性格。李陵被俘后,汉武帝居然派与李家有世仇的公孙敖去匈奴迎回李陵,然后就凭公孙敖一句话“李陵已帮助匈奴训练士兵来抵抗汉军,所以,我无功而返”就屠李陵三族。

李陵被俘后并没有投向匈奴,而是正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然而,汉武帝却误信谗言,屠其三族,这也就彻底让李陵死了“报汉”之心。多年以后,在匈奴,李陵与苏武的一席对话,揭示了李陵内心的苦楚:“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这是李陵对即将回归汉朝的苏武一片肺腑之言,此时,李陵已投降匈奴,所以,他对苏武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因此他所说的一切都不会有半句假话。只是,他内心的一切,汉朝不会知道,汉武帝更不会知道。在汉朝李陵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大汉朝要的是叛汉者身败名裂,忠汉者名扬千古;汉武帝要的是不容有半点异心的忠臣。然而,他们却没想过,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世代忠良的臣子变成大汉的叛徒。

司马迁把一切看得是那么的透彻,即便遭受宫刑使他的身心俱伤,但是,仍能保持一颗洞察世事人心的明镜之心。1000年后的宋代抗辽大将杨继业,所面对的情况跟李陵是何其的相似,当他身处辽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援军就近在咫尺,却旁冷眼相观,一头撞死在李陵碑上不正是对这世道人心最好的回应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