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達到鼎盛,對待北方強悍的匈奴一改之前求和的政策,而是積極付諸武力征伐,特別是在冠軍侯霍去病的沉痛打擊下,匈奴被打得聞風喪膽,從此遠去歐洲,有生之年再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但是,在之前的戰爭中雙方互有勝負,甚至有漢朝的將領被匈奴俘獲而投降的情況。

本文要說的就是這個投降匈奴的將領——李陵,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李廣利是何人呢,他是漢朝的外戚,漢武帝寵妃李氏的哥哥,此人本沒有什麼出衆的軍事才能,只是一個樂人,全憑妹妹在武帝枕邊吹風,才得以率領大軍出征。而李陵出自將門,爺爺李廣被稱爲“飛將軍”,叔叔李敢也是一個出色的大將,後來被霍去病暗算而亡。

李陵不滿屈在李廣利的領導下,於是向武帝請求獨立率五千步兵自成一軍,武帝被李陵的勇氣打動,所以同意他的請求,同時,派強駑都尉路博德爲李陵的外援。爲了營救被匈奴扣押多年的中郎將蘇武,李陵率部孤軍深入浚稽山,沒想到與單于帶領的匈奴八萬騎兵正面遭遇,李陵呼救路博德來援,但是,路博德向來與李家不和,從來就沒打算要援助李陵部,不得已,李陵部孤軍與匈奴主力浴血戰鬥八晝夜,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兵,但終因寡不敵衆,不幸被俘。

李陵被俘的消息很快傳到漢朝,朝廷上下爲之震驚。李廣利從前方傳來消息,李陵已投降匈奴,漢武帝得知後盛怒不已。司馬遷對漢武帝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武帝本就因爲李陵的投降而龍顏大怒,現在司馬遷居然跳出來爲李陵辯解,並且詆譭他寵愛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盛怒之下判處司馬遷宮刑。

其實,司馬遷並不是爲李陵辯解,而是說的實情。

李陵雖然是三代將門,可是這個家族實在是命途多舛。先來看一下他的爺爺李廣,雖稱“飛將軍”,但是,“李廣難封”確是事實,那麼李廣到底有多難封呢?漢文帝曾經對李廣說過:“假使你處在高帝的時代,封個萬戶侯也不在話下”;孝景帝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攻打吳國、楚國,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由於梁王私自授給李廣將軍印,回朝後,沒有得到封賞;武帝期間征伐匈奴,李廣與匈奴作戰時被活捉,後雖然全身而退,但是,受到武帝的猜忌,軍功被沒罰;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

李陵的叔叔李敢,因爲毆打他的上司衛青,而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放冷箭暗殺,當時,由於衛子夫受寵,霍去病又立了大功,所以,武帝把這件事情壓下去了,說李敢是打獵時被一頭野鹿撞死的。

李陵一族之所以有這樣的命運,固然和他們自身的缺點有關係,但是,主要還是由於漢武帝晚年的猜忌心太強和剛愎自用的性格。李陵被俘後,漢武帝居然派與李家有世仇的公孫敖去匈奴迎回李陵,然後就憑公孫敖一句話“李陵已幫助匈奴訓練士兵來抵抗漢軍,所以,我無功而返”就屠李陵三族。

李陵被俘後並沒有投向匈奴,而是正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然而,漢武帝卻誤信讒言,屠其三族,這也就徹底讓李陵死了“報漢”之心。多年以後,在匈奴,李陵與蘇武的一席對話,揭示了李陵內心的苦楚:“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爲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衆滅兮名已。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這是李陵對即將回歸漢朝的蘇武一片肺腑之言,此時,李陵已投降匈奴,所以,他對蘇武沒有必要藏着掖着,因此他所說的一切都不會有半句假話。只是,他內心的一切,漢朝不會知道,漢武帝更不會知道。在漢朝李陵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徒,大漢朝要的是叛漢者身敗名裂,忠漢者名揚千古;漢武帝要的是不容有半點異心的忠臣。然而,他們卻沒想過,到底是什麼讓一個世代忠良的臣子變成大漢的叛徒。

司馬遷把一切看得是那麼的透徹,即便遭受宮刑使他的身心俱傷,但是,仍能保持一顆洞察世事人心的明鏡之心。1000年後的宋代抗遼大將楊繼業,所面對的情況跟李陵是何其的相似,當他身處遼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而援軍就近在咫尺,卻旁冷眼相觀,一頭撞死在李陵碑上不正是對這世道人心最好的回應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