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自二戰結束後,美國實行全球擴張型戰略,當然,爲了完成這一戰略,美軍也有其必須承受之重,耗費了鉅額軍費。

美軍戰略運輸機羣

我們來看美國人爲此付出了多大代價,美國空軍現在裝備有大約50架C-5M巨型戰略運輸機,223架C-17戰略運輸機,幾百架C-130戰術運輸機,60架KC-10和400多架KC-135空中加油機,以及KC-130戰術空中加油機等,這顯然是很龐大的運輸和加油力量其戰略投送能力曝光,這些數據真不是吹出來的。

美軍加油機是全世界最多的

除開美國空軍,美國海軍的艦船本身就是長航程的作戰裝備,但依舊採購配備了各種運輸和補給船隊,比如排水量超4萬噸的T-AKE乾貨彈藥補給船美軍一口氣就造了14艘,其它如油料補給船、綜合補給艦等都不能少。

當然爲了跨越大洋後還能投入地面作戰部隊實施登陸作戰,美軍還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陸戰隊及兩棲艦船部隊,包括10艘兩棲攻擊艦,12艘“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10艘“惠德貝島”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等,可以一次向海外投送一個師級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

上述這些都是很昂貴的戰略資產,比如印度作爲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在採購戰略運輸機時選擇了美國的C-17戰略運輸機,也就採購了10架,爲此花費了47億美元。雖然作爲外貿軍品的價格比美軍自己採購要貴一些,但也不難想象美軍那幾百架戰略運輸機價值幾何。

而像“美國”號兩棲攻擊艦美軍自己的採購價格也達到了30億美元。而“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的採購價格也達到了17億美元,這都是爲了有效的力量投送而付出的代價。

“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

當然僅僅是這些還不夠,戰略運輸機只能運送一些高價值低重量緊迫性高的物資以及人員,而兩棲艦隊則只能運送進行第一波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隊,那些用於後續高強度持續作戰的陸戰隊和陸軍部隊的重型裝備依舊面臨着長途運輸的時效性問題。

爲此美軍在冷戰時期採取了在歐洲預置裝備的做法,也就是同一支美軍部隊,比如第一裝甲師,在德國的某些倉庫裏儲備上其編制內的主要裝備比如M1主戰坦克、M2步兵戰車、M109自行火炮、各種裝甲車、卡車、悍馬軍車和武器彈藥等。

美軍M1坦克羣

美軍的部隊平時在國內訓練和演習時用另一套裝備,一旦開戰就立即將人員空運到德國,從倉庫裏取出同樣的裝備後再投入作戰。這種土豪作風固然讓人驚歎美軍的財大氣粗,但背後也未嘗不是一種無奈,畢竟誰會跟自己的錢過不去呢。

蘇聯紅軍就沒有這個苦惱,他們的一線部隊就靠近前線,戰時操起裝備投入戰鬥就可以了,到了冷戰後,在歐洲打起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日益降低,而在東亞以及中東等戰區,美軍則沒有如冷戰時西德那樣理想的預置裝備倉庫的部署位置,畢竟連預想的戰場都是不確定的。

因此美軍採取了另一種策略,就是海上預置艦,比如現在美軍在關島的 MPSRON3中隊海上預置船隊,用一批專門設計的大型中速滾裝船和貨船組成,一次能運送一個陸戰師的15000人的全部重裝備和30天作戰物資。

而光有儲存和運輸船舶還不夠,還需要能夠將這些物資從運輸船轉移到投送平臺上的節點,這就是MLP遠征浮動平臺,其類似於一艘半潛船,有8萬多噸的排水量,能讓大型中速滾裝船、彈藥乾貨船、JHSV人員運輸船直接靠泊進行裝卸載作業。而卸下的裝備和物資則可以用靠泊在這艘遠征浮動平臺上的氣墊船運到登陸的海灘上。

這麼同時其作戰部隊在情報、指揮和通信系統等方面也都追求完善,畢竟是遠征作戰,每一個戰場都幾乎是遙遠而陌生的,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直接利用的資源,什麼能力都得自己隨身解決。

隨着時代的發展,美軍對於這種全球作戰的保障需求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日益增強,如果說19世紀美軍的遠征作戰所需要的主要是一些關鍵島嶼和港口的加煤站的話,現在的美軍所需要的就是一個無比龐大的保障系統了。

比如每年由美國空軍牽頭投巨資研製的各種通信衛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氣象衛星等,都是美軍出遠門離家萬里實施作戰必不可少的保障條件。因此美國空軍也是美國太空系統的主要投資者,甚至超過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鎖眼”11衛星

最典型的例子是NASA當成寶貝的唯一一個大型光學太空望遠鏡“哈勃”,在美國空軍的“鎖眼”系列偵察衛星中都算不上最高端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