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让一直韬光养晦的司马懿掌控住了曹魏政权。而陪皇帝扫墓的大将军曹爽却听信了司马懿派出游说之人的说辞,果断放弃印绶,变为了阶下之囚,那么如果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没有投降而是以皇帝之名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呢?笔者以为会是大概率取胜。

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与曹爽都在干什么?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这是曹爽在当大将军时的表现,什么目中无人,大权独揽,任人唯亲等一系列的中性词或者贬义词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为什么这么目中无人?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他还是魏明帝曹叡托孤之臣。当然了,托孤之臣不止他一个,但是真是因为仗着曹氏身份,大权在握的曹爽自然有自己的朋友圈,都有谁呢?何晏(曹操的女婿),邓飏(东汉名将邓禹之后),还有丁谧(典军校尉丁斐之子)。这几位可以说是曹爽最为热交的狐朋狗友,他们组合在一起做什么呢?想把持朝政,彻底架空司马懿。

这时的司马懿又在做什么?装病!之所以装病一方面也是忌惮曹爽等人的势力过甚,不要说是司马懿了,就连郭太后都被曹爽等人强行迁宫而居了,曹爽见此越发嚣张跋扈,对于司马懿的病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还特地让自己的心腹李胜借着外地做官辞行之际,探探司马懿的病情,对此司马懿也是心知肚明,于是装傻充愣的戏码上演了,李胜见此只能“如实”汇报,曹爽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却不知此时的司马懿在暗中凝聚力量,务求一击即中。这就是曹爽与司马懿的差距,一个是张扬舞爪,一个却是韬光养晦。

司马懿让人劝说曹爽放弃抵抗的原因

虽然司马懿等人趁着曹爽等人祭扫之际,夺得长安城内的控制权,却不代表司马懿已经取得胜利,因为曹爽还是大将军,他手里还有兵权,而且曹魏的皇帝也在曹爽身边,不论是兵权还是君权,司马懿都不占优势,为什么会让人游说?不要以为是司马懿大发善心,不忍大开杀戒。说直白点,司马懿没有彻底剿灭曹爽的把握,以为曹爽手里的王牌就是曹魏政权的皇帝在侧。

试想一下,如果曹爽借天子之名昭告曹魏全境,说司马懿起兵谋反,意欲取代曹魏政权,司马懿拿什么来印证曹爽讲的话是错的?所以,司马懿选择让蒋济(曹操,曹丕,曹叡与曹芳的四朝元老)出面说和,其分量和可行度显然要高得多,而且司马懿开出的价码也不是让他们彻底沦为阶下囚,之时要他们的军权,说白了,就是你曹爽大将军的待遇不变,但是军队和官阶就先拿掉了。

曹爽放弃硬拼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

《三国志 魏书九》: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这是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与曹爽见面时一再进言阐述应该与司马懿对战的理由,一是皇帝在手,天下勤王的王牌在他们这边;二是,除了洛阳丢失之外,曹魏的大部分还都在天子手中,曹爽手中的军队离洛阳不远,怎么就不能与他司马懿一搏?第三,旧都许昌城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充沛,有很好的后援支持;第四,自己是管整个曹魏粮草的,要人有人,要城池有城池,有粮有粮,面对司马懿有何惧怕?

这些说的有没有道理?绝对有道理,那为什么曹爽兄弟都不言语,甚至在考虑一夜之后选择向司马懿低头?一是在托孤期间,曹爽等人的做事与做人已经声名狼藉,自己这边是有天子在手,难道司马懿就不能反过来说是曹爽借祭扫之际,绑架了曹芳意图却而代之呢?二是,他们出来祭扫之际,其亲眷家人可都在城内,投鼠忌器的可能颇大。其三,既然司马懿的条件不算苛刻,况且有多位老臣出面“作保”,与其斗得两败俱伤,不如给彼此一个台阶,给他兵权换取所有人的活命,似乎也合乎公道。

总结:曹爽跟司马懿都心眼,显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按理说司马懿即使控制洛阳,只要天子在手那就有先天的优势,召集天下勤王军队一举讨伐司马懿,为什么曹爽选择放弃,单纯认为是被司马懿忽悠,显然是有失公允。但是在自己名声口碑,家人,惧怕失败等多重因素的糅合下,选择相对体面的方式投降,符合曹爽为人的做事风格,所以才有大司农桓范恶狠狠的咒骂之言,"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头肉,今桓范随卿灭门也。"(意思是曹子丹大将军怎么生下这么几头猪脑子的儿子?今天我桓范也跟着你们被灭满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