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北伐是诸葛亮执掌蜀国后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可以说,这不仅是他对刘备的承诺,也是他的人生理想,因此,他攻打曹魏多年,把蜀国的一切主力都带到了前线,遗憾的是,诸葛亮多年来在北伐中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反而失去了蜀国的国力。

据后人分析,其原因是蜀国将军的能力太差,没有威严,诸葛亮不敢用,这自然导致蜀国北伐一事无成,应该说,这种观点是合理的,蜀国的军事力量是三国中最弱的,除了兵力,战斗力和武器装备都不如曹魏,更何况连司令官都很弱。

所谓“蜀无将领”,以廖华为先驱者,是指蜀军选将领时,没有人可用,张飞、关羽、马超、黄忠等人不是死就是病,所以他们只能是矮人中的将军,另一方面,曹魏集团拥有一大批英雄豪杰,曹真、司马义、张英等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指挥员和将军。

相比之下,蜀汉集团在军事上什么都赢不了,但将军的无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一句话,就是因为蜀汉集团的国力太弱,虽然当时宜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州之一,但问题是人口太少,全员只有100万人,而且,教育水平太低,人口素质普遍不高。

从经济上看,虽然粮食种植已经达到两年三熟,但遗憾的是,只有成都平原适合种植,其他地方主要是山地盆地,当时气候也很恶劣,人民生活也不好,很自然,诸葛亮的北伐是没有办法支援的。

但曹伟集团完全不同,冀州、青州、滨州是当时的粮食主产区,面积大,人口稠密,粮食资源的质量和供给都远远超过蜀汉集团,因此,诸葛亮领导的北伐战争打得少,吃得少,然而,即使曹魏集团损失了几万人,他们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因此,除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出其不意外,曹魏集团后几次北伐都没有动用最精锐的军队,而是派出第二梯队配合永良地区的地方军队保卫蜀汉军。

因此,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任何战略战术都毫无意义,诸葛亮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司令官,但要把蜀汉十万大军变成百万大军是不可能的,他确实很努力,但成都平原每年都生产这么多粮食,诸葛亮别无选择。

因此,除了在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外,后勤供应也不能给诸葛亮更多的发挥空间,这一切使得诸葛亮北伐中途放弃。

因此,诸葛亮多年来北伐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将军的无能是原因之一,但归根结底,国力与曹魏的差距太大,如何打败曹魏,统一全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