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中内容涵盖了诸多领域,在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起着深刻的影响;提到《道德经》,有人觉得它晦涩难懂,当然也有人能从中悟出各种自己的见解。

在《道德经》第五章,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中的“刍狗”到底有什么深意?而圣人为何“不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从字面上理解看上去好像有点不近人情,因为看到不仁二字就自然让人联想到不仁不义,但是如果将其中的一些词语理解清楚,可能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了。首先我们看一下句中的“刍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含义。

刍狗

“刍狗”就是草扎的狗,古时候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常常会用到一些猪、牛、羊等牲畜,有时候也会用上狗来替代。有种说法就是随着祭祀习惯的演变,人们不再用真正的狗来进行祭祀,而是逐渐演变成用草扎的狗来代替,用它来进行祭祀

而有意思的是,当刍狗做好以后,还没有进行祭祀时,人们对它十分重视,不能随意让人接触,而等到祭祀结束之后,人们对它的态度就迥然不同了,随手就扔掉不管了。

听上去有点始用终弃的感觉,用到你的时候对你十分重视,用掉之后就不再理会了,变得可有可无,不再当它一回事了。

天地不仁

知道刍狗是这样的一个意思,那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该如何理解?天地是公平的,也是尊重自然的,他对万物的态度是一致的,把万物都看作是“刍狗”。有人认为这是天地一种无情的体现,但是我却认为这也是天地对万物最公平的一种态度。

生活在宇宙的万物,都是有活着的权利的,自然它存在自然是合理的。这不禁让人想起老子一向主张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地对万物都是同一种态度,不会因自身情绪而对某些事物特别仁爱,也不会对另一些事物不仁。

天地的态度是遵循自然发展,无论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不好的发现发展,它都不会过多干预,自然如何发展自有它本身的道理,天地是一视同仁的。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也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原则,随意破坏自然会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万物也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自然中发展生存。

圣人不仁

如果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遵循的是对万物一视同仁,那么“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一句话中天地与圣人对应,天地对万物是这样的态度,那么圣人效仿天地的态度对待百姓自然也是符合规律的。

圣人“不仁”虽然听起来很无情,但是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的宗旨,如果过多干预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可能会带来过多的困扰,比如从历史来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之时就是因为有过多的因素破坏普通百姓生活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有时候这些因素会给老百姓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普通的平民百姓工作学习,安居乐业,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的发展规律,圣人对待这些普通百姓也应该一视同仁,圣人也不该凭自身情绪对一些人仁爱,而对另一些人厌恶,应该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不禁让我想起孔子的“有教无类”。所以在天地与圣人看来,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就是一种进步,也是自然本身的一种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