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的不斷豐富多樣,各種調味品也在不斷的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味精、雞精、蠔油、醬油、料酒、以及各種醬菜等等,成爲很多家庭居家日常飲食的調味品。在調味品使用普遍化的今天,食品安全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在調味品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味精。

味精

味精在日常調味中具有增加食品鮮味的特點,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是很多大廚日常調味的必需品,在普通百姓家中也會經常用到。

味精成爲爭論的焦點主要原因是它的名字聽起來很“化學”。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化學的、工廠生產的、聽起來就不夠純天然,自然認爲不健康。

味精是否健康安全,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畢竟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味精,即使你在家裏不食用,在外面就餐、或者日常小零食都有可能會遇到。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最早由德國的雷特豪於1846年在小麥的麪筋中首次分離獲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穀氨酸,並發現穀氨酸的鈉鹽具有增加食品鮮味的特點;1909年日本開始生產以穀氨酸一鈉爲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並出售。

池田菊苗

中國在1921年由吳蘊初開始生產味精。 1988年國家已宣佈取消其食用限制。我國味精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現在,中國已經成爲世界味精生產大國。

從味精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味精的主要成分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並不完全由工業合成,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分離提取獲得,雖然在半個世紀以前,有通過工廠直接合成生產的經歷,但是今天的味精主要是通過穀物發酵所得。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對味精的安全性存疑,主要原因是宣傳不夠,導致很多人對味精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

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曾對食用味精是否安全進行過深入研究,並找到了許多食用味精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證據。

到目前爲止,很多食品藥品機構都把味精列入食品安全類,無論是美國的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是世界衛生組織,歐盟,都經過多次試驗證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簡稱FDA,號稱是世界上最嚴格最權威的的食品藥品監督機構。

穀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

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證明,食用味精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相反,合理的使用對身體有益處。

雞精

說到味精,就不得不說雞精

提起雞精,很多人馬上聯想到和雞有關,認爲雞精就是雞製成的,這主要是因爲雞精的名字和包裝帶來美麗的聯想而已。

無論雞精的外包裝上畫上多少隻精美的土雞、畫多大的母雞,雞精和雞都沒關係。

雞精的主要成分和味精一樣,都是穀氨酸鈉,主要作用也是增加食物的鮮味。只是雞精會添加澱粉、核苷酸、糖等等,味道相比味精更豐富多樣。有的商家也會添加一些雞粉,但是成本會上升,價格也會偏貴一些。

所以說雞精和味精本質上是一樣的。

喫味精會致癌?

穀氨酸鈉並不致癌,在很多食物裏面,都有穀氨酸鈉的成分,即使高溫加熱後,味精也是無害的。穀氨酸鈉是一種不穩定的化合物,在高溫加熱到200度以上的溫度後,穀氨酸鈉會轉變爲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是一種無毒的化合物,對人體無害,並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證明會致癌,只是鮮味會消失。所以在烹調美食的時候,在即將出鍋的前添加味精才能更好的提升食物的鮮味。

喫味精會掉頭髮?

關於食用味精會掉頭髮,這種言論更是無從談起。掉頭髮的因素很多,有基因影響、環境污染、作息不規律、精神焦慮等等。並沒任何科學依據證明食用味精會導致掉頭髮,如果你喫味精會掉頭髮,不喫也會掉頭髮。

我一點味精都不喫,行不行?

有的人可能會說,即使科學證明味精是安全無害的,但是我就是一點都不喫。

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基本上沒有,你甚至每天都有可能喫到味精。細心的你可以注意一下你家的醬油、蠔油、料酒等調味品,配料表上都會赫然的寫着有“穀氨酸鈉”這一項。

談飲食健康,我們其實更要注意的是鈉的攝入量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攝入的鈉量是2200毫克,鈉的攝入量過多,會帶來高血壓、腎臟,心血管等等疾病。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鈉的量,不是食鹽的量,食鹽的成分裏含有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攝入的食鹽是12g,我國規定成人每日攝入13g食鹽即可滿足機體對鈉的需要。

醬油、味精、雞精、料酒等日常調味品,鈉的含量佔比都非常高,佔比都是百分之四五十左右,所以每次要少放一些。

雖然味精對人體健康無害,但也不能隨便喫,要控制好量。小孩的飲食更是不能放調味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