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秋至1900年9月7日随着北方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 的口号下,杀洋人、烧教堂、攻租界,引起八个帝国主义国家派兵干涉。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与义和团、清军在京畿地区混战不休,北方局势动荡 ,南北通讯阻断,此时的清政府早已是风雨飘摇 。1990年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义和团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 ,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涉入与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力量—兴中会秘密筹划“两广独立”之事,李鸿章与孙中山当时并未直接见面,双方通过派人秘密谈判的。革命派通过何启与港督卜力同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刘学询接洽数次 ,李鸿章对此表示默许。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谈判的结果是“若两广成功独立,李鸿章将与革命党人共同执政 ,革命党人将推举李为总统或皇帝”。

而李鸿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因时局动荡不明,想未雨绸缪以图自保;(2)当时香港的英国势力的斡旋劝说,当然后期英国方面出于维护在华利益,改变了策略没有继续坚持;(3)做为洋务派领军人物的李鸿章,不满顽固派在清廷中枢当权。

但是最终最终李鸿章却选择了放弃,接受了清廷的任命,于1990年10月11日到达北京与八国联军谈判,挽救清朝的危局。一年后的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病逝。

那义和团运动时两广总督李鸿章曾有让两广独立的打算,后又为何放弃?

一、李鸿章可能考虑到,“万一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力量—兴中会联合策动两广独立后,清廷假如没有因义和团运动而被八国联军灭亡。那清廷下一步绝对会调动军队南下镇压两广独立运动。而两广地区并无多少亲近自己的武装力量。唯一最忠于自己的当是自己创建的淮军,但淮军却在甲午战争中损失殆尽。(残余的淮军也并没有历史资料显示当时布署在两广地区。)一旦清军南下,独立后的两广地区的非自己嫡系的军队是否会忠于自己还是选择继续归顺朝廷?这也是未知数”。总之,两广独立的风险很大,这也是李鸿章最终没有继续坚持两广独立的重要原因。

李鸿章

李鸿章之所以能崛起为清末朝廷的一代重臣,主要原因还是他曾创建了忠于自己的团练武装力量——淮军,并依靠这支军队与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共同镇压了汉人反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淮军的赫赫战功以及强大的实力,成就了李鸿章,也是让其数十年屹立权力高峰而不倒的原因。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以淮军为主力对日作战(北洋水师也是淮军系统),结果惨败。李鸿章数十年苦心经营的淮军,一朝几乎土崩瓦解,其本人也被从中枢贬到两广做总督。

目前没有历史资料显示,李鸿章赴两广任总督时,带了自己的残余淮军前去。两广当地的原驻守清军,是否会真心拥护两广独立?这个难以预测。只要两广地区有一支驻军不同意两广独立,继续拥护清廷,都有可能引发两广内部的混战。更可怕的是,假如清廷处理好了因义和团问题与西方帝国主义破裂的关系,缓过神来,绝对会对两广擅自独立脱离清朝的行动进行坚决镇压的,这时候以两广的实力是否真的能抗住集全国之力的清军?两广地区原先拥护独立的当地驻军会不会因看到与清军实力悬殊,临阵倒戈,向清军投降。这些不可测因素,导致李鸿章对两广独立之后的前途并不看好,导致其不愿冒险。

孙中山

二、打算与李鸿章合作共谋两广独立大业的孙中山及其背后的兴中会,当时军事实力还太弱。其军事实力与当年李鸿章参与镇压过的捻军、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李是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家的,这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李鸿章可能会觉得“捻军、太平天国这样大规模的反清起义运动,都失败了。兴中会这样军事实力远不及上述两支反清力量的革命组织,又有多大胜算?与兴中会合作,真的能确保两广独立成功吗?革命派的军事力量能否保护两广独立政权的稳定?”这也是李鸿章没有坚持与革命党人合作共谋“两广独立”的原因之一。

三、李鸿章深知“与孙中山合作 ,两广独立即便成功 ,也是在东南一隅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 ,而且必须以孙中山率领的兴中会员辅佐自己,即便被拥戴为总统或皇帝,其施展权力也会受到革命党人的牵制。这是孙中山等人实际上以其为政治傀儡 ,借助自己的力量达到政治目的”。李鸿章不愿做傀儡,受人摆布,因此没有坚持与革命党人合作共谋“两广独立”。

参考资料《李鸿章放弃“两广独立”的原因初探》、《李鸿章对“两广独立”的态度与庚子政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