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当中,吴三桂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过早的称帝,得意忘形,历史并不是偶然,虽然吴三桂占据四川将康熙的布局全盘打乱,但是得意自满让吴三桂变得刚愎自用,更是让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随着吴三桂的声势越来越浩大,吴三桂就越来越膨胀,给了康熙喘息部署的机会。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吴三桂骄傲自大,放还他扣留的使者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博达礼。

做这一切的目的却只是为了与康熙平等对话,想以此来逼迫康熙承认既成的事实,但事与愿违,此时的大清朝才刚刚建立,八旗子弟还正勇猛无匹,并没有被提笼架鸟磨灭了斗志。

康熙左思右想,于是选择与吴三桂不死不休,一丁点让步都不存在。于是便开始了三藩之乱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转折与契机

若说吴三桂占领四川后,以及其他地区反叛不断,是吴三桂的鼎盛时刻,那么康熙与群臣商议处死吴应熊,便是针对吴三桂的强有力的回击,这次决定不仅又一次扰乱了胸无大志的吴三桂,而且还破灭了吴三桂想坐享其成的想法。更是云:寒老贼之胆,绝群奸之望,激励三军之心。

吴应熊的死亡,让吴三桂大为震动,他是怎么也想不到,儿子是驸马,自己又占据了主动,吴应熊肯定不会死。

但事与愿违,儿子还是死了。但是不论是吴三桂刚愎自大,还是儿子的死让他乱了心智,失去阵脚的康熙稳住了阵脚,趁吴三桂还在踌躇当中,迅速调兵遣将,从各个地方调集军力,与吴三桂争夺江南、浙江、江西三地,康熙认为这是战胜吴三桂的关键,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来平定吴三桂挑起的三藩之乱。

计谋:与胁从之人无涉,彼所部人员,如能悔罪投诚,概行宽免。

得到时间部署的康熙,再次使用了攻心计,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尽量将其他人与吴三桂区别开来,与刚开始不同,刚开始的方法是让其藩王,心生疑惑可谓称缓兵之计。

利用吴三桂一众人内部分歧与矛盾,康熙从内外入手招抚耿精忠,经过康熙各种计谋的坚持,耿精忠亲自迎接康熙的军队进入福州,此时吴三桂已失去一大助力。

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被吴三桂策反以后,康熙利用其关系尚未稳固的特点,利用尚之信反而将了吴三桂一军,直接促使了广东的平定。并且除了吴三桂任命的重要官员,其他人一律释放,这可谓是直攻人心。

随后陕西、福建等地相继收复,此时康熙更是鼓励,前来投诚的人,若是可以杀伐叛军,皆可论功行赏。

这一系列的举措,令吴三桂的实力大大缩减,随着招抚策反的成功,足智多谋的康熙将目光看向了湖南。

断粮道

湖南历来物产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虽然捷报屡屡传来,但是康熙却谨慎万分,他认为与吴三桂作战,只有攻下湖南才能定大局,为夺回湖南,他便定下了一项全新的作战计划。

虽然进攻湖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终于在康熙十八年岳州收复后,湖南才大局已定,康熙也松了一口气,预示着吴三桂命不久矣。至此,三藩之乱结局开始明朗。

吴三桂开始时,兵势滔天,但因为缺少战略目光,以及狂妄自大,在形势有利时判断不足,后导致最终失败。反观康熙沉着冷静,紧密部署。集全国之力一步步吃掉吴三桂之集团,并且把八旗入关以来的隐患都清除了一遍。

吴三桂一手好牌,被打的乱七八糟,最后失败也在所难免,智慧谋略不如人,败了也正常,把复明的旗号放下时,吴三桂就已经输了一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