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咨询我一个问题:

因为疫情的关系,每天进出小区都要测量体温,却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在36.5℃左右,家人的体温也是如此。记得小时候生物课上讲过,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但为什么身边所有人的体温都不到37℃呢?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凉凉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常用的体温部位是口腔、腋下和直肠,参考范围各有不同,但总体在37℃左右。如果发现体温略有差异,先不要慌,回忆一下是否在测体温前有运动或者进食。再者,额头温度本身,受外界影响就比较大,吹风、出汗都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再来看一下这个正常体温37℃是怎么来的。1851 年,一位名叫卡尔的德国医生,收集了约2.5万名病人的腋下体温数据,取其平均值,首次确定了人体正常体温为37 ℃,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体温在不断下降,37℃已经成为历史。日前,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期刊《eLIFE》上指出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不到200年间下降了0.4℃,从37℃降到36.6℃。

也许有人会问:人类的体温为什么会降低呢?

回顾一下1851年人们的生活方式。1851年,还是清文宗咸丰元年,那一年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古代所谓“四民”,曰:士农工商。《淮南子·齐训赋》里说: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1851年,要实现力、行、巧、数,普遍依靠的还是体力劳动。

科学家分析,人类体温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好像越来越“懒”了——吃饭靠外卖,出门就打车,洗衣服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扫地有机器人……运动量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基础代谢的下降,能量消耗就会减少,内脏脂肪就会增加,从而导致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其次,无处不在的空调,使体温调节中枢不再敏感。

专家认为,除了基础代谢下降外,空调导致的出汗困难也是现代人体温下降的一大原因。长期在空调屋里工作和生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机会,久而久之,体温调节中枢将对外界温度不再敏感,从而导致体温降低。

另外,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皮质醇过量分泌导致肌肉分解

在压力状态下,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皮质醇是一种分解代谢激素,不仅会分解肌肉,还会促进脂肪储存,优先把脂肪存储于内脏,导致基础代谢率一降再降,体温也就随之降低。

那么,体温下降,是一种进化吗?

我们知道,进化是不定向的,有良性、劣性、中性。然而这又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如果环境改变,原先的良性就有可能变成劣性。从免疫系统的角度来看,体温下降也许并非好事。

蝙蝠作为唯一能飞的哺乳类动物,因为其飞行特性,导致其具有很快的新陈代谢(鸟类也类似),体温很高,而且没有散热窗口,可以说长期处于40度的发烧状态。免疫系统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体温能保持较高的40℃。能够适应蝙蝠40℃高体温的病毒,对其他哺乳类动物发烧的免疫机制,抵抗性强得多,可以说几乎不起作用。

为什么说体温降低,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呢?

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白细胞可以识别体内的异物,并做出相应的免疫应答。体温高时,血流速度快,白细胞就能更加迅速地发现体内异常,把病原体扼杀在萌芽状态;体温下降时,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慢慢悠悠的白细胞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异物,即使发现异物,也很难迅速召集其他免疫细胞来及时消灭病原体,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发疾病。

此外,由于新陈代谢,每个人身上的细胞是会不断变化的,有的细胞在变化过程中形成了肿瘤细胞,而良好的免疫系统,对外可以快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对内可以及时监测并杀死肿瘤细胞。但是,如果体温降低,免疫系统反应迟钝,病毒、细菌、肿瘤细胞就都有了可乘之机。

所以,人类体温在下降了0.4℃,意味着我们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细菌感染和癌症的发生率。

既然清楚了问题的根源,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通过调节日常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不滥用空调、放松心态缓解压力等方式,适当提升体温,提高自身免疫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