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持續蔓延,多個國家先後宣佈關閉邊境,學校停止教學活動。倉促之間,英國等國家提出建立“羣體免疫”的抗疫策略,這在世界範圍內引發極大關注。

有人說:當下所作的一切,是爲了讓人類在未來找到更高效的應對方式。那麼,我們來扒一扒“羣體免疫”。

首先搞清楚幾個概念。

免疫:機體識別和排斥抗原性異物的一種生理功能。現代免疫學的發展認識到,宿主體內的免疫系統,能識別並清除從外環境中侵入的病原生物及其產生的毒素、內環境中因基因突變產生的腫瘤細胞、自身衰老殘損的組織細胞或自身變性抗原,實現免疫防禦、免疫自穩和免疫監視的功能,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免疫:病毒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能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有助於病毒的清除並預防再次感染。

現代的感染免疫研究方向:將機體的固有免疫與獲得性免疫有機的結合。生物疫苗在免疫防禦中的特點均是當前感染免疫學研究的重點。

羣體免疫:是指人羣或牲畜羣體對傳染的抵抗力。羣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羣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因爲,疾病發生流行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動物羣體中有抵抗力的個體數,而且與動物羣體中個體間接觸的頻率有關。如果羣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

概念清楚了,我們就可以來分析“羣體免疫”是否可行。

傳染病最本質的東西是一樣的:傳染源如何控制,傳播途徑如何去切斷,易感人羣如何保護。

2020年3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據此,我們可以得知現有的流行病學特點。

(一)傳染源

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爲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由於在糞便及尿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

(三)易感人羣

人羣普遍易感。

“羣體免疫”作爲流行病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概念,在疫苗未出、疫情未止的當下被用於疫情防控,其有效性我們尚不清楚。但是,這種做法是完全放棄了現代醫學的干預,而充當“上帝之手”,改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先淘汰一部分人。

如果要達到“羣體免疫”的效果,第一階段中,不控制傳染源,不切斷傳播途徑,不保護易感人羣。截止至2020-03-17 11:05,英國現有確診人數1508人,按照每天每人傳染2個人計算,大概22天后,6552.70萬英國人會全部感染(當然,即使只是在消極干預的情況下,這個時間段也會延長)。

然後進入第二階段:按照“羣體免疫”理論,一個國家至少要有60%的人感染病產生抵抗力,才能產生全民免疫。按全球平均死亡率3.7%計算,如果要獲得“羣體免疫”的效果,英國將有超120萬人死亡。這也就是英國首相約翰遜,爲什麼要英國國民做好“自己摯愛的人因病早逝”的準備!

機體有了抵抗力,能夠快速的引起免疫應答,從而消滅第二次侵入機體的病毒。這時,大部分的易感人羣已經被自然法則淘汰了,剩下少部分的易感人羣接觸病毒的頻率會大幅度減少,就不會引起大規模的爆發。

所以,該策略是在等待兩件事發生:第一,期待專門針對新冠的特效藥或者疫苗能夠儘快研製出來;第二,期待有越來越多的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夠通過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免疫力,從而建立起一道羣體免疫屏障,保護那些最危險的老弱病殘。

從長遠來看,該策略可能會產生長效機制。可是,現階段依然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有學者指出,病毒對中青年人的致死率是否將一直很低?病毒感染速度是否會突然增速,突破醫療系統的負荷?當病毒變異後,獲得性免疫是否仍然有效?一系列相關問題無一不在考驗公共衛生防疫系統。更關鍵的是,在等待實現對新冠病毒的羣體免疫的過程中,可能導致更多人死亡,如此高昂的代價,社會能否承受?

一個國家和地區控制疫情時,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好的防控策略。每個國家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制定適合自己的防控策略。中國的經驗不一定適合別的國家,別國的策略也不一定適合中國。但是,消極抵抗,肯定會造成很多人的死亡。就像世衛組織發言人說的那樣:“任何國家都不應該放棄努力,不能自暴自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