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牙牙学语的宝宝来说,在学会走路,甚至已经习惯走路,也会经常摔跤,由于宝宝自身的头脑和四肢发育仍然处于调整的状态,很容易就出现重心不稳,然后就扑通摔了。

很多家长会非常困惑这个问题:宝宝摔倒了,应该扶还是不扶呢?扶吧,感觉下次又不长记性,不扶吧,待会真的摔疼了哭戚戚的,看着心疼。一般来说,孩子摔倒了,家长常见的做法有下面三种:

1、非常紧张的把孩子给扶起来

孩子摔倒,大人其实是很心疼的,主要就是心疼孩子摔疼了,但其实还是如果冲撞力不大的情况下,或者本身地面不存在粗糙物的情况下,孩子受伤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而如果家长非常紧张地把孩子立刻给扶起来,孩子首先会受到惊吓,接着看到大人很紧张,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很疼,就立刻哇哇大哭起来。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孩子真的未必是因为疼而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这种动作会让孩子潜意识感觉这个事情很危险,我会受很严重的伤,长期是这种状态的话,孩子其实胆子也会变得比较小,虽然能变得相对比较谨慎,但实际上也非常害怕受伤,对家长的依赖性也非常强,下意识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会先看家长的意见,如果不被允许或者没听到指引,是坚决不会去触碰的。

2、家长扶都不扶,让宝宝自己起来

有些家长对于第一种做法是非常的排斥,认为孩子的胆子会越来越小,尤其是家里的娃娃是男宝宝的话,会更倾向于锻炼孩子不怕摔倒不怕疼,因此,当孩子摔倒的时候,会狠下心,不扶,也不让家里的老人扶,要求孩子自己站起来。

这种做法,确实对比第一种来说,对宝宝是更加有锻炼意义的,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假如宝宝不是轻轻的摔倒,而是摔得很严重,流血或者伤口出来了,其实这个时候宝宝的心态是比较脆弱,需要家长安慰或者能撒撒娇,但父母较为强硬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孤立无助,受伤也只能默默藏着,不敢外漏。这类型的孩子,要么真的是锻炼得不怕疼不怕危险,要么就可能把自己的痛苦什么的掩饰得比较深。

虽然说锻炼,但还是需要把控好这个度,别让“锻炼”,让亲子间的温馨感荡然无存!

3、指责性处理方式

这种情况其实出现的频率较多在于爷爷奶奶的身上,孩子摔跤,很经常性的跟孩子说:是地板不乖,害宝宝摔倒了,然后教宝宝打地板。对于摔倒下受了伤或者说被惊吓到的孩子,这么说确实可以转移注意力,至少可以缓解了孩子哇哇大哭,但是,这种情况长期,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是非感很弱,会觉得这个问题是别人导致的,不是自己的问题,到了性格塑造的时候,推卸责任、躲避等性格缺陷就会出现了,所以,尽量别对孩子做这个事情。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做呢?

1、孩子摔倒的时候,先观察孩子的状态,如果摔得比较轻,孩子拍拍手就站起来了,就不要那么大惊小怪;

2、如果孩子出现哭闹,但实际上从受伤程度上看,并不严重,其实可以适当安慰孩子,然后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3、帮助孩子意识自己的错误,孩子摔倒了,是因为自己不小心,不要去把问题“谴责”到“地板”上,而是告诉孩子,是自己的不小心,弄疼了“地板”,反过来让孩子意识到问题是在谁身上;

4、教育孩子,下次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为什么会导致自己摔倒,但这一步一定要在孩子比较安静的情况下来做,而不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说。

摔跤只是一件小事,但父母怎么做,却不是小事,一个小动作,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塑造,孩子要学会不摔倒,大人也要学会如何做好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