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牙牙學語的寶寶來說,在學會走路,甚至已經習慣走路,也會經常摔跤,由於寶寶自身的頭腦和四肢發育仍然處於調整的狀態,很容易就出現重心不穩,然後就撲通摔了。

很多家長會非常困惑這個問題:寶寶摔倒了,應該扶還是不扶呢?扶吧,感覺下次又不長記性,不扶吧,待會真的摔疼了哭慼慼的,看着心疼。一般來說,孩子摔倒了,家長常見的做法有下面三種:

1、非常緊張的把孩子給扶起來

孩子摔倒,大人其實是很心疼的,主要就是心疼孩子摔疼了,但其實還是如果衝撞力不大的情況下,或者本身地面不存在粗糙物的情況下,孩子受傷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而如果家長非常緊張地把孩子立刻給扶起來,孩子首先會受到驚嚇,接着看到大人很緊張,潛意識的認爲自己很疼,就立刻哇哇大哭起來。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孩子真的未必是因爲疼而哭,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這種動作會讓孩子潛意識感覺這個事情很危險,我會受很嚴重的傷,長期是這種狀態的話,孩子其實膽子也會變得比較小,雖然能變得相對比較謹慎,但實際上也非常害怕受傷,對家長的依賴性也非常強,下意識在做什麼事情之前,會先看家長的意見,如果不被允許或者沒聽到指引,是堅決不會去觸碰的。

2、家長扶都不扶,讓寶寶自己起來

有些家長對於第一種做法是非常的排斥,認爲孩子的膽子會越來越小,尤其是家裏的娃娃是男寶寶的話,會更傾向於鍛鍊孩子不怕摔倒不怕疼,因此,當孩子摔倒的時候,會狠下心,不扶,也不讓家裏的老人扶,要求孩子自己站起來。

這種做法,確實對比第一種來說,對寶寶是更加有鍛鍊意義的,但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假如寶寶不是輕輕的摔倒,而是摔得很嚴重,流血或者傷口出來了,其實這個時候寶寶的心態是比較脆弱,需要家長安慰或者能撒撒嬌,但父母較爲強硬的做法,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孤立無助,受傷也只能默默藏着,不敢外漏。這類型的孩子,要麼真的是鍛鍊得不怕疼不怕危險,要麼就可能把自己的痛苦什麼的掩飾得比較深。

雖然說鍛鍊,但還是需要把控好這個度,別讓“鍛鍊”,讓親子間的溫馨感蕩然無存!

3、指責性處理方式

這種情況其實出現的頻率較多在於爺爺奶奶的身上,孩子摔跤,很經常性的跟孩子說:是地板不乖,害寶寶摔倒了,然後教寶寶打地板。對於摔倒下受了傷或者說被驚嚇到的孩子,這麼說確實可以轉移注意力,至少可以緩解了孩子哇哇大哭,但是,這種情況長期,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是非感很弱,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別人導致的,不是自己的問題,到了性格塑造的時候,推卸責任、躲避等性格缺陷就會出現了,所以,儘量別對孩子做這個事情。

那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麼做呢?

1、孩子摔倒的時候,先觀察孩子的狀態,如果摔得比較輕,孩子拍拍手就站起來了,就不要那麼大驚小怪;

2、如果孩子出現哭鬧,但實際上從受傷程度上看,並不嚴重,其實可以適當安慰孩子,然後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3、幫助孩子意識自己的錯誤,孩子摔倒了,是因爲自己不小心,不要去把問題“譴責”到“地板”上,而是告訴孩子,是自己的不小心,弄疼了“地板”,反過來讓孩子意識到問題是在誰身上;

4、教育孩子,下次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爲什麼會導致自己摔倒,但這一步一定要在孩子比較安靜的情況下來做,而不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說。

摔跤只是一件小事,但父母怎麼做,卻不是小事,一個小動作,很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塑造,孩子要學會不摔倒,大人也要學會如何做好父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