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縣市舉辦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通過精彩紛呈的非遺節目表演和非遺項目體驗等活動,讓市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距離接觸,凸顯了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和傳承理念。

6月13日,大理州非遺博物館聯合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部分傳習所、建水紫陶園區管委會、建水紫陶行業協會,舉辦了主題爲“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的主題活動,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泥塑、麪塑非遺項目體驗項目深受歡迎,讓市民通過親身體驗非遺項目真正瞭解和喜愛上大理非遺。《繞三靈》《白族大本曲》等豐富多彩的表演,讓市民真正瞭解了非遺特有的魅力。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建華宣佈活動開始)

同日,大理市通過非遺集市的全新方式向世界展示大理新風貌,這也是大理市文化和旅遊局專門爲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量身打造”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古城文廟,非遺集市開集當天,傳統醫藥傳承人現場坐診,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傳承人現場製作、展示傳承作品,特別是20多位傳承人的扎染、刺繡、民族服飾、泥塑、麪塑、甲馬等作品,吸引了衆多市民和遊客前來“趕集”。

(大理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羅貴雲致詞)

(大理市非遺集市)

與此同時,由雲南省博物館主辦、大理州博物館協辦的《蝴蝶泉邊好梳妝——白族服飾精品展》也在雲南省博物館一樓展廳開展。

巍山縣文化和旅遊局組織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也在南詔博物館開展。縣文化館精挑巍山四級“彝族打歌”代表性傳承人,以歌、舞、樂的形式,爲大家展現了巍山彝族打歌不同地域的完整風貌。全部活動及會議歷時3天,它既是一次巍山非遺保護成果集中展示的系列活動,也是一次傳承人近距離交流非遺保護經驗的聚會。

劍川縣文化和旅遊局、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在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啓幕,優秀文化遺產走進了校園,走到了同學們身邊,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劍川縣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校長吳玉琪講話)

(劍川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華致詞)

在鶴慶縣,銀器鍛制技藝、銅器製作技藝、甸北田埂調、甸南新娘裝刺繡、白族民間手工造紙、泥塑瓦貓、鶴慶乾酒、鶴慶米糕等非遺項目亮相活動現場,50多位非遺傳承人更是通過現場展示的方式,把各項非遺技藝和文化藝術真實、全面向羣衆進行展演。同時,工作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場科普了羣衆喜聞樂見的非遺知識,突出了本次活動“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的主題以及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

(鶴慶縣在縣文化館組織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

祥雲縣“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在祥雲一中初中部開展。本次活動由縣文化和旅遊局組織,在活動中,相關人員向學生們介紹了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多種非遺文化帶進校園,讓師生度過了一段有意義而快樂的美好時光。

(祥雲一中初中部師生的這段美好時光)

6月9日至12日,漾濞縣文化和旅遊局先後在脈地完小、金牛完小、白章完小、紫陽完小4個小學,金牛村、石竹村2個村莊,集中開展非遺宣傳系列活動,使大家近距離認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自覺參與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宣傳展示通過展板展示、知識講授、刺繡、剪紙、打歌培訓等方式進行。

(漾濞縣文旅局聯合縣文化館開展非遺進校園、社區活動)

活動期間,南澗縣、彌渡縣、賓川縣等縣市也聯合圖書館等單位紛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鄉鎮活動,爲廣大師生和鄉鎮村民送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和民族民間文化大餐。

(賓川縣組織非遺傳承培訓活動)

和文軍 周思雨 文

和文軍 各縣市文化和旅遊局 圖

責編 馬寅瑞

審覈 張玉菊 馬永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