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的《水浒寻宋》中,将得以善终的梁山好汉分为了5类,分别是明哲归隐型、佛道感化型、专业人才型、顺从良民型,以及效忠朝廷型。

5大类,42人(征方腊回来后,生还的人数)。

虞云国先生认为,死生是大事,作者让梁山好汉中的某些人得以善终,或许隐含了《水浒》作者的理想寄寓和价值判断。

在这5类中,是不算宋江、李逵、吴用、花荣、卢俊义这五人的,因为他们或被毒酒害死,或自缢身亡,都不能算是“善终”。而这,传达出的,是统治阶级不允许造反者领袖和骨干有好下场的思想。

其余五类,大概都隐喻了一些“信息”。

明哲归隐型,包括浪子燕青、混江龙李俊、童威、童猛等人,这反映的是知进退、知荣辱的生存智慧。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李俊等人的行为,寄托了中国人对“知进退”的高度概括。

佛道感化型,包括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入云龙公孙胜、神机军师朱武等人,这体现的是佛道两教对民间思想的深刻影响。佛、道是与儒家思想鼎足而三的思想,这对民众的影响,是非常有分量的。

专业人才型,包括神医安道全、紫髯伯皇甫端、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玉臂匠金大坚等人,这突出了一般民众对于专业人才的推崇,正所谓“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一招鲜,吃遍天”。这对于现代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借鉴,一技傍身,到哪里都不会挨饿。

顺从良民型,包括小旋风柴进、扑天雕李应、活阎罗阮小七、铁扇子宋清等人,所传达的思想非常明确,那便是,不管你是谁,只有做朝廷的良民和顺民,才有好果子吃,才有善终的可能。反过来说,只要朝廷能够让人民过安稳日子,即便是贫穷如阮小七,也不会揭竿而起的。

效忠朝廷型,包括美髯公朱仝、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等人,这隐含着忠君报国的价值观,说白了,还是水浒作者,仍然存在封建忠君的思想,比起《红楼梦》强烈的反封建性,思想境界就差远了。

对于虞先生的这种分类法,我基本上赞同,但是我另外想说的是,《水浒》的作者虽然给这些“幸存下来”的梁山好汉,都安置了结局,但明显是有倾向性的,而且是矛盾的。如果我们再细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5类可以再概括为2类,一类是隐退,一类是继续为朝廷效力,这正体现着作者的矛盾性。

一方面,功成名就后及时隐退,是一种生存智慧,范蠡,一直都是后人赞美的对象,便是处于这种因素,作者似乎也很喜欢,所以他让隐退的人,逍遥自在,甚至成为海上霸主。

另一方面,《水浒》作者又有强烈的封建忠君思想,所以会让朱仝等人做到太平军节度使等职位,而朱仝、黄信等人,本来便是朝廷官员,他们上梁山,大多都是被“赚”上去的,是被宋江等人搞得家破人亡后,不得已才上山的,所以尤其情有可原,而反观征剿梁山失败后便立马投降的人(关胜、呼延灼等人),作者便毫无同情地进行了“道德审判”,最终的结局,都没有那么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