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史專家虞雲國先生的《水滸尋宋》中,將得以善終的梁山好漢分爲了5類,分別是明哲歸隱型、佛道感化型、專業人才型、順從良民型,以及效忠朝廷型。

5大類,42人(徵方臘回來後,生還的人數)。

虞雲國先生認爲,死生是大事,作者讓梁山好漢中的某些人得以善終,或許隱含了《水滸》作者的理想寄寓和價值判斷。

在這5類中,是不算宋江、李逵、吳用、花榮、盧俊義這五人的,因爲他們或被毒酒害死,或自縊身亡,都不能算是“善終”。而這,傳達出的,是統治階級不允許造反者領袖和骨幹有好下場的思想。

其餘五類,大概都隱喻了一些“信息”。

明哲歸隱型,包括浪子燕青、混江龍李俊、童威、童猛等人,這反映的是知進退、知榮辱的生存智慧。正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李俊等人的行爲,寄託了中國人對“知進退”的高度概括。

佛道感化型,包括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入雲龍公孫勝、神機軍師朱武等人,這體現的是佛道兩教對民間思想的深刻影響。佛、道是與儒家思想鼎足而三的思想,這對民衆的影響,是非常有分量的。

專業人才型,包括神醫安道全、紫髯伯皇甫端、聖手書生蕭讓、鐵叫子樂和、玉臂匠金大堅等人,這突出了一般民衆對於專業人才的推崇,正所謂“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一招鮮,喫遍天”。這對於現代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借鑑,一技傍身,到哪裏都不會捱餓。

順從良民型,包括小旋風柴進、撲天雕李應、活閻羅阮小七、鐵扇子宋清等人,所傳達的思想非常明確,那便是,不管你是誰,只有做朝廷的良民和順民,纔有好果子喫,纔有善終的可能。反過來說,只要朝廷能夠讓人民過安穩日子,即便是貧窮如阮小七,也不會揭竿而起的。

效忠朝廷型,包括美髯公朱仝、鎮三山黃信、病尉遲孫立等人,這隱含着忠君報國的價值觀,說白了,還是水滸作者,仍然存在封建忠君的思想,比起《紅樓夢》強烈的反封建性,思想境界就差遠了。

對於虞先生的這種分類法,我基本上贊同,但是我另外想說的是,《水滸》的作者雖然給這些“倖存下來”的梁山好漢,都安置了結局,但明顯是有傾向性的,而且是矛盾的。如果我們再細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5類可以再概括爲2類,一類是隱退,一類是繼續爲朝廷效力,這正體現着作者的矛盾性。

一方面,功成名就後及時隱退,是一種生存智慧,范蠡,一直都是後人讚美的對象,便是處於這種因素,作者似乎也很喜歡,所以他讓隱退的人,逍遙自在,甚至成爲海上霸主。

另一方面,《水滸》作者又有強烈的封建忠君思想,所以會讓朱仝等人做到太平軍節度使等職位,而朱仝、黃信等人,本來便是朝廷官員,他們上梁山,大多都是被“賺”上去的,是被宋江等人搞得家破人亡後,不得已才上山的,所以尤其情有可原,而反觀征剿梁山失敗後便立馬投降的人(關勝、呼延灼等人),作者便毫無同情地進行了“道德審判”,最終的結局,都沒有那麼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