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末期,美国率先研发出了核武器这种毁灭性的武器装备,在核武器出现后,世界各大国对此非常重视,都在积极增加自己的核储备。美苏两国的冷战,更是成为核武器发展的温床,当时双方都为对方准备了免费的核武大餐。

纵然是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依旧没有一款武器能够取代核武所拥有的威慑力量。尤其是洲际导弹的服役,更是让核武成为了世界各大国手中的最大王牌。尤其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际,更是差点导致全球核大战爆发。美苏两国都部署了大量的核导弹,并以自身核武器安全为标准,研究射程更远、当量更大、分导式弹头更多的坚固地下发射井式导弹核武器。

当时美军“民兵”弹道导弹先于苏军进行改造和部署,在加上苏军自身预警系统以及导弹推进装置落后等问题,因此苏联害怕核大战一旦爆发,自身将没有还手之力。为此苏联高层专门召开了会议,最终得出结论,那就是加强防守的实力。

时任苏联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提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把广袤的领土转化为军队的优势,打造庞大的地下城,分散修筑数量巨大的导弹防御工事,以及足够多的发射井,在迷惑对方的同时,能够做到二次核反击。

因此在70年代到90年代这30年间,苏联一直都在进行这个项目,并为此投入了2万亿美元的经费。在东欧平原、中亚、远东西伯利亚以及北冰洋沿岸挖通了一万余座地道碉堡,建立了4000多公里长的导弹操纵地下隧道。可以说在冷战时期,苏联非常重视地下军工的发展。

据了解,当时苏联高层为了保障在首都遭受核打击后,还有足够的反击能力时,在今俄萨马拉地区地底修建了第二首都。根据1967年的推演结果也得出了结论,国家在遭受1000枚核弹覆盖时,这些地下基地依旧能够正常运转,能够时刻给予敌人致命反击。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累计修筑了各种形式的地下通道和工事长度高达9000多公里,相当于直接在地下修筑了一条新的“核长城”。虽然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但这些位于地底的“核长城”也被俄罗斯所继承,能够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核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