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末期,美國率先研發出了核武器這種毀滅性的武器裝備,在覈武器出現後,世界各大國對此非常重視,都在積極增加自己的核儲備。美蘇兩國的冷戰,更是成爲核武器發展的溫牀,當時雙方都爲對方準備了免費的核武大餐。

縱然是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人類依舊沒有一款武器能夠取代核武所擁有的威懾力量。尤其是洲際導彈的服役,更是讓核武成爲了世界各大國手中的最大王牌。尤其是在古巴導彈危機之際,更是差點導致全球核大戰爆發。美蘇兩國都部署了大量的核導彈,並以自身核武器安全爲標準,研究射程更遠、當量更大、分導式彈頭更多的堅固地下發射井式導彈核武器。

當時美軍“民兵”彈道導彈先於蘇軍進行改造和部署,在加上蘇軍自身預警系統以及導彈推進裝置落後等問題,因此蘇聯害怕核大戰一旦爆發,自身將沒有還手之力。爲此蘇聯高層專門召開了會議,最終得出結論,那就是加強防守的實力。

時任蘇聯國防部長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帥提出了一個計劃,那就是把廣袤的領土轉化爲軍隊的優勢,打造龐大的地下城,分散修築數量巨大的導彈防禦工事,以及足夠多的發射井,在迷惑對方的同時,能夠做到二次核反擊。

因此在70年代到90年代這30年間,蘇聯一直都在進行這個項目,併爲此投入了2萬億美元的經費。在東歐平原、中亞、遠東西伯利亞以及北冰洋沿岸挖通了一萬餘座地道碉堡,建立了4000多公里長的導彈操縱地下隧道。可以說在冷戰時期,蘇聯非常重視地下軍工的發展。

據瞭解,當時蘇聯高層爲了保障在首都遭受核打擊後,還有足夠的反擊能力時,在今俄薩馬拉地區地底修建了第二首都。根據1967年的推演結果也得出了結論,國家在遭受1000枚核彈覆蓋時,這些地下基地依舊能夠正常運轉,能夠時刻給予敵人致命反擊。

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累計修築了各種形式的地下通道和工事長度高達9000多公里,相當於直接在地下修築了一條新的“核長城”。雖然冷戰以蘇聯的解體而告終,但這些位於地底的“核長城”也被俄羅斯所繼承,能夠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核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