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這種觀念最早起源於宗法制度,尊老愛幼,尊賢敬長不僅是封建統治者提倡的倫理道德,也是很多家族規範家族 規成員的行爲準則。古時有所謂三綱五常,其中有一綱爲“父爲子綱”,意思是,當兒子的要歸順服從無條件孝敬自己的父親,在社會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孝道在古代特別受到重視,比如漢武帝時期首創察舉制,察舉做官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孝道。人們的行爲都要受觀念的影響,歷史上因爲孝順留名史冊的人不少,例如曾替母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賣身葬父的董永,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以及刻木供父的丁蘭等,他們孝敬父母的行爲已化作美談,做人要孝順,是中國人內心深處自然遵從的道德規範。

可是在實際的生活中,迫於現實和生活的壓力,一些“不孝”的行爲也逐漸顯現了出來。所謂“久病牀前無孝子”,本質上講,就是一種不孝的表現。小時候得益於父母的精細照料得以健康成長,長大後在父母的輔佐幫助下成家立業,可是隨着時間流逝,當孩子長大成人時,父母的容顏卻沒能擋住歲月的侵襲。他們變老了,身體素質也不如從前了,甚至有的老人還常年生病。

老人生病時做兒女的照顧,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可現實生活中卻有這樣的例子,子女們沒有良知沒有責任感,對生病的父母棄之不顧。或者有的人,因爲忍受不了常年伺候老人的勞累,漸漸耐心被磨平變得不耐煩起來,而且把“久病牀前無孝子”當作理所當然。面對這樣的情形,心地善良的人們都會覺得難以接受,畢竟照顧父母就是自己的責任,無論如何都需要承擔。

現實生活中世間萬象,人生百態,面對來自現實生活的壓力,有的人放棄了堅守良知,“久病牀前無孝子”就是種說明。其實連着這句還有下半句,讀了同樣令人無比寒心,那就是“久窮家裏無賢妻”。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分爲兩層來理解,其中一層意思是,家裏窮困的人很難找到賢惠的妻子,因爲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婚嫁時一定會考慮到對方的家庭物質條件。家庭物質條件太差,可能娶妻都成問題,更勿論賢妻。

第二層含義是,一個家庭長期貧困,容易導致家庭矛盾多,妻子因此也有可能變得不再賢惠。在這裏,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是因爲女方忍受不了 我貧困而變得勢利,但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長期的貧困使生活長期處於困境,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矛盾多一些也是自然的事。而隨着矛盾的增多,其實不只女方不“賢”,想必男方也好不到哪裏去。因爲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下,對女子道德規範有着極高的要求,要求嫁人婦後須對丈夫和婆家恭順賢惠,一旦不能忍受違反了這些隱形的規則,就會揹負輿論和世俗的譴責,這也是爲何多把責任歸到女子身上的原因。

總之,“久病牀前無孝子”也好,“久窮家中無賢妻”也好,都映照了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真實現象,也映照出了一部分人性,生活上的壓力難以避免,但無論如何都需要堅守內心的那份良知,壓力之下的抉擇更難能可貴,現實雖然很殘酷,但辦法總會比困難多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