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手機攝影的羣體和場合不斷增加,如果用“幾何級數”的增長來形容,都可能是詞不達意,因爲使用手機拍攝的人太多太多,“小的要人攙、老的九十三”,幾乎是能拿起手機的人都能拍攝、都會拍攝;手機拍攝的場合越來越多,幾乎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包;手機拍攝的便捷性出人預料,能夠實現即時拍、及時修、及時傳、及時發,能上圖片,能上視頻,極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純粹就是一場技術和觀念的大飛越、大革命。

從大的方面的說,無論是手機的拍攝還是傳統相機的使用,拍攝的或“招數”或技巧或經驗,本質上都是相近的、類似的和相通的,當實現了一定的操作積累時,完全可以他山之石攻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這裏小結和概括的幾種手機拍攝體會,稱不上什麼絕招和大法,只是希望能提供一點啓示。

第一、 選取適當模式

手機拍攝時也會遇到像單反相機一樣的拍攝模式選取的問題。

當我們打開智能手機拍攝功能時,在“快門”按鍵的上方,會顯現一排邊的操作選項,分別有大光圈、夜景、人像、拍照、錄像、專業和“更多”,雖然不同的手機會有不同的標註,但是大致意思相同或相近;而在這一系列的選項當中,會在“拍照”二字的下邊有一個默認的紅色點顯示,它的意思是默認選擇是“拍照”選項。

這個默認選項是說,如果你不作出任何選擇,手機目前給你推薦的就是“拍照”模式,以下的拍攝都是默認選擇“拍照”設置來進行工作。

“拍照”這一選項的功能,有點相當於單反相機上的“自動檔”、“P檔”、“A檔”或者所謂的“智能檔”,就是說,用這樣的檔位進行拍攝,一般情形下都能“智能”、“自動”、“傻瓜式”完成拍攝,實際上,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情況就是這樣完成拍攝的。

除去這項“默認”模式,還會有人像、夜景等等選項,它們的意思完全類似於單反相機上的光圈優先、速度優先等模式,只是存在細微的差別。

這裏有必要特別提及一下“人像”模式。人像模式的特點要是,這種模式運用於拍攝時,能夠使得拍攝的人像更加細膩一些、色彩自然一些,有點類似於單反相機上的“照片風格”選擇;它與“拍照”模式的區別就等同於“照片風格”是選擇“風光模式”還是“人像模式”。

比較而言,如果選擇“風光模式”,畫面的色彩會更加濃豔一些,實際上就是自動加大了畫面的色彩飽和度,這一點需要加以區分和選擇。

反過來說,如果你是拍攝風光,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拍照”模式;如果你是拍攝人像,則必須選擇“人像”模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你拍攝人像時使用了“拍照”模式,拍攝的結果往往就是色彩偏於濃豔,會給人很不自然、很不貼切的感受。

相比較而言,如果做出了除“拍照”之外的選擇(手指點擊其他選項),手機就會按照其他模式的處置方式繼續完成拍攝,諸如夜景、人像,等等。

第二、 實時確認對焦

當我們選擇了拍攝對象並完成構圖的同時,取景畫面上會自動出現一個略小於手指頭大小的圓點或方框,這個圓點或方框就是對焦點的位置。我們需要根據主觀判斷,畫面中哪一部分是畫面的主體,一旦明白誰是主體,就在畫面上你認爲是主體的元素上用手指輕輕一點,這就完成了你對畫面主體的確認,當你確認了主體後,手機會以你確認的元素爲對焦主體,然後自動對焦並拍攝。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對於你確認的主體進行對焦並拍攝,保證你認爲的主體元素對焦實在、不虛化,從而實現主體突出、表達主題的目標。

第三、 及時加減曝光

接着上面對焦的動作,幾乎會在你確認主體的同時,在對焦圓點或方框的左側(或右側)出現一個像小星星模樣的標誌,其實,這個小星星是可以上下移動的,只要你的手指按住小星星並上下移動,畫面上就會顯現向上變亮、向下變暗的曝光效果。

這個按住小星星向上或向下移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主動地啓用了曝光補償功能,向上移動是正補償,反之就是負補償。

恰當的、適時的進行曝光補償的操作,能夠保證得到正確或滿意的曝光,這一點,尤其在面對逆光拍攝時十分重要。

第四、 儘量靠近拍攝

儘管手機拍攝時,可以像單反相機的鏡頭一樣,進行推開或拉近的拍攝,但是你得明白,這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光學變焦,往往都是光學變焦與數碼變焦的結合,有的甚至完全就是數碼變焦,我們不能對這個功能過於信任,我們必須主動採取辦法實現構圖。如果你希望將拍攝的主體更大一些,儘量不要採用“變焦”的辦法,而是採用“原始”的手段——儘量靠近拍攝。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對焦實在和畫面質量。要知道,儘管有的手機商說它的鏡頭是幾十倍的變焦,那只是一個“傳說”,即使能“變焦”幾十倍,對於畫面質量是無法保證的。

反過來很好理解,如果一個小小的手機鏡頭也能真的做到實現幾十倍的變焦,而且還能保證質量,那麼那些體格粗大、製造精緻、價格高昂的鏡頭廠商,豈不是早就在西北風中哭泣?

第五、 知道專業模式

手機拍攝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智能手機多會具備“專業模式”,這一點,對於稍微知道一些單反相機操作的人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對於單反相機完全沒有基礎的人,可以不予理會。

第六、 適當做好後期

只要是圖片,我們都可以動用後期手段,這樣能夠進一步完善和美化,無論是在手機內進行修正,還是下載至電腦進行後期處理,都是很容易做到的。

爲什麼說24—70/2.8鏡頭是“幹活”的鏡頭?

智能手機也能拍出像單反相機一樣的“淺景深”照片

拍攝人像時到底應該如何測光?

你覺得定焦鏡頭還有存在的理由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