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性话题,人们研习这话题时,往往希望通过推理从而变幻出更多的可能。正如刘备庞大的军事力量一样,收获诸葛孔明,桃园三结义,义结金兰的两位肝胆相照的兄弟。

关羽、张飞兄弟二人抛头颅洒热血,驰骋沙场,好不威风。可最后还是难免被敌人斩于马下。正应了那句老话:“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而根据诸葛亮的计策(隆中对),倘若取中原,只有两条路可选,其一出岐山,其二取荆州。这一步棋子很明显,势必要从荆州震慑中原。

在赤壁之战大获全胜之时,很明显,各方面的战略部署显得十分成功而有效。这一站巩固了地位,也占据了荆州大好河山,为进一步的入蜀,智取益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乘胜追击又在汉中击败曹操,为汉中作为四川屏障打下基础。此时的荆州留守大将关羽,水淹曹军。

可就在这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之时,孙权来袭,三下五除二被孙权占领,一代英雄关羽就此陨落。整个蜀汉也失去了荆州这块翘板,这直接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

倘若我们把这些历史性的关键人物进行互换,由魏延留守荆州,关羽智取汉中,那么,这段历史可否改写。

且不谈这种情况的可行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关羽为何兵败。关羽,字云长,桃园三结义排行老二,俗称关二爷。他是一位不懂政治权术的将军,一心辅佐大哥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他当然不懂平衡之术,不然的话,为何不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军,反而与孙权争锋相对。

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使不拉拢孙权,也不免孙权不惦记这块军事要地。而此时的关羽又恰恰得罪了孙权,趁其不备偷袭成功,从而演变成最后的兵败。

我们再来看看魏延,平日里的魏延高傲,但是有大局观念,他镇守的汉中能够做到滴水不漏,并且建立了坚固的防线,一直到蜀汉灭亡的最后一刻,可见,魏延的能力不容小觑。

魏延在荆州的日子要比关羽长,并且对孙权了如指掌,他早就发现了东吴对荆州的政治野心,不仅不放松对江东的戒备,还会加强严防。

关羽在大面上说的过去,毕竟嘛,都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但是,关羽在性格的问题上,墨沫认为,是有一定的缺陷,孤傲。这种傲气在无形中也害了自己。

正因为关羽身处险境,刘峰与孟达的按兵不动,给关羽雪上加霜,加速了兵败的进程。

但是魏延就不一样了,因为魏延在刘备立储问题没有得罪人,做人比较圆滑。刘峰自然愿意去伸出援手。

综上所述,如果魏延和关羽互换,有可能不会失去荆州,刘备的军事力量也不会损失这么惨重。从而历史有很大几率被改写。

我是墨沫,个人愚见,请不吝赐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