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性話題,人們研習這話題時,往往希望通過推理從而變幻出更多的可能。正如劉備龐大的軍事力量一樣,收穫諸葛孔明,桃園三結義,義結金蘭的兩位肝膽相照的兄弟。

關羽、張飛兄弟二人拋頭顱灑熱血,馳騁沙場,好不威風。可最後還是難免被敵人斬於馬下。正應了那句老話:“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

而根據諸葛亮的計策(隆中對),倘若取中原,只有兩條路可選,其一出岐山,其二取荊州。這一步棋子很明顯,勢必要從荊州震懾中原。

在赤壁之戰大獲全勝之時,很明顯,各方面的戰略部署顯得十分成功而有效。這一站鞏固了地位,也佔據了荊州大好河山,爲進一步的入蜀,智取益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乘勝追擊又在漢中擊敗曹操,爲漢中作爲四川屏障打下基礎。此時的荊州留守大將關羽,水淹曹軍。

可就在這勝利的曙光即將到來之時,孫權來襲,三下五除二被孫權佔領,一代英雄關羽就此隕落。整個蜀漢也失去了荊州這塊翹板,這直接導致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

倘若我們把這些歷史性的關鍵人物進行互換,由魏延留守荊州,關羽智取漢中,那麼,這段歷史可否改寫。

且不談這種情況的可行性,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關羽爲何兵敗。關羽,字雲長,桃園三結義排行老二,俗稱關二爺。他是一位不懂政治權術的將軍,一心輔佐大哥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他當然不懂平衡之術,不然的話,爲何不聯合孫權一起對抗曹軍,反而與孫權爭鋒相對。

事情都有兩面性,即使不拉攏孫權,也不免孫權不惦記這塊軍事要地。而此時的關羽又恰恰得罪了孫權,趁其不備偷襲成功,從而演變成最後的兵敗。

我們再來看看魏延,平日裏的魏延高傲,但是有大局觀念,他鎮守的漢中能夠做到滴水不漏,並且建立了堅固的防線,一直到蜀漢滅亡的最後一刻,可見,魏延的能力不容小覷。

魏延在荊州的日子要比關羽長,並且對孫權瞭如指掌,他早就發現了東吳對荊州的政治野心,不僅不放鬆對江東的戒備,還會加強嚴防。

關羽在大面上說的過去,畢竟嘛,都是人,是人就會犯錯,但是,關羽在性格的問題上,墨沫認爲,是有一定的缺陷,孤傲。這種傲氣在無形中也害了自己。

正因爲關羽身處險境,劉峯與孟達的按兵不動,給關羽雪上加霜,加速了兵敗的進程。

但是魏延就不一樣了,因爲魏延在劉備立儲問題沒有得罪人,做人比較圓滑。劉峯自然願意去伸出援手。

綜上所述,如果魏延和關羽互換,有可能不會失去荊州,劉備的軍事力量也不會損失這麼慘重。從而歷史有很大幾率被改寫。

我是墨沫,個人愚見,請不吝賜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