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爲名著,跟對細節方面的處理,有很大關係的。雖有些細節看起來讓人感到有些荒唐,實則卻是細思極恐!比如關羽被殺後,兩次託夢給劉備!爲了能更好地捋順其中關係,下面先從關羽第二次託夢時的反常之處說起。

那是劉備兵敗夷陵後,駐紮在了永安城,這天晚上劉備喝退左右,想一個人清淨一會,卻突然發現“燈影之下,二人侍立”。劉備大怒喝道:“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

可奇怪的事發生了,那兩人竟然不動,氣得劉備起身去轟趕,卻大喫一驚,原來正是關羽和張飛兩人。劉備激動壞了,一把拉住關羽。可關羽卻阻止劉備並告知:其實我和張飛已經死掉了,今兒是特來看望大哥,因爲咱三兄弟“聚會不遠矣”。

劉備拉住關羽大哭,隨即醒了,發現原來是一個夢境,於是劉備明白自己“命不久矣”了,連忙命人去請諸葛亮前來託孤。

顯然劉備死前的這個夢境,就是關羽和張飛前來“託夢”,提醒劉備早作準備。可爲何全程只有關羽開口說話,而張飛卻沉默不語?

其一:兩次託夢間的邏輯關係

皆知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中,對於主要人物,都必須要做到有始有終。《三國演義》也是如此,而關羽則是一位“死後依然有故事發生的人”。

這就是在關羽被殺後,他魂魄在天空中大呼“還我頭來”,然後遇到了普淨,點醒關羽:你索要頭顱,那顏良等被你斬殺的人,又該如何?於是關羽平靜下來,跟着第一次託夢給劉備,替自己報仇。

於是,這才引發了劉備的夷陵大戰,結果被陸遜來了個火燒連營,落得如今模樣。所以,從書中的邏輯關係來言,關羽身爲“挑事者”,自然要有個交代。於是這才發生了關羽和張飛,跟劉備夢中相見。關羽告知劉備一切,言稱不久後相遇,也就表明了這三兄弟的故事,徹底結束。

即,劉備、關羽和張飛,從此於《三國演義》中再無故事發生,並用這種方式全了桃園結義之情,得到了圓滿。因此,從書中這個邏輯來言,關羽開口就行了,張飛說話與否不重要——畢竟他死後沒有後續動作,如去託夢劉備,而是直接跟關羽“會合”。

其二:張飛和劉備都心有愧疚

張飛堪稱是最能給劉備惹事的兄弟了。如劉備好容易有了徐州,卻因張飛喝酒,不但把徐州給丟了,連兩位嫂夫人也扔給了呂布。對比關羽掛印封金,護送兩位嫂夫人,千里走單騎,顯然張飛是沒法比的。

同樣關羽和張飛之死也是如此。關羽一個人就調動了曹魏和東吳的幾乎全部主力,如東吳的兩大都督聯手:呂蒙裝病,陸遜裝慫,還有曹操五子良將一下來了三個。再加上蜀漢這邊,國舅爺麋芳投降,皇子劉封拒絕援助,這才使得關羽兵敗被殺!

反觀張飛之死,就憋屈異常了,竟然被手下人割了腦袋。且之前還有劉備一再提醒,告知張飛:別天天酒後鞭打士卒,這是取禍之道。可張飛就是不聽。

故而哪怕去世後,如今見了劉備,張飛心懷愧疚應是沒跑的。相反劉備卻對關羽心懷愧疚。畢竟關羽之死,是被他的小舅子和義子坑得,而且劉備全程也沒對關羽進行過援助。

因而這就讓張飛,產生了“有啥話,咱聚齊了以後再慢慢說”的心理。而劉備則一見關羽就拉住,必要跟關羽說話,也是因心有愧疚,故而他可以不必理會張飛——因爲能對張飛做的,劉備都做到了,是張飛自己惹的禍。

其三:暗示出了關羽死得蹊蹺

綜上兩條,從劉備去世前,關羽張飛託夢,只有關羽說話,張飛全程沉默這個細節中,已經能清楚看出“關羽死的蹊蹺”這個論斷了。

其一: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如此不甘心,又是大喊“還我頭來”,又是兩次託夢劉備。這說明了關羽死得冤!

其二:劉備的反應是見了關羽就撲過來,只跟關羽說話,卻不理張飛。這其實證明了劉備對關羽是心懷愧疚!

所以《三國演義》中的這個細節,根本不是信手捏來,而是細思極恐的,最起碼的表明了在羅貫中眼中:關羽之死,劉備難逃其咎,甚至要負主要責任,否則爲何張飛死後一不託夢,二不說話,唯有關羽“纏住”劉備,至死方休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