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望嶽(讀史專欄作者)

隋末是有名的亂世。“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各路反王割據一方,互相掰手腕。盛況比起秦末和三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瓦崗寨,一個隋唐之際名震天下的名字。這裏不但有着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絕好的地理優勢,還聚集着在當時足以爭奪天下的一幫英雄豪傑:徐世勣、秦叔寶、程咬金、魏徵、單雄信、王伯當……

然而,就是這麼一把好牌,卻被一個人打得稀爛。他既帶領瓦崗寨走向了輝煌的頂點,又讓瓦崗寨迅速分崩離析,最終自己還落了一個慘死的下場,實在是太過悲情。

他,就是一代梟雄的李密。

1、隋煬帝一句話斷了李密前程

李密,字玄邃,出身於著名的關隴貴族集團。其曾祖父趙郡公李弼,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安定公宇文泰,後來北周的開國皇帝;排在第四位的是隴西公李虎,李世民的曾祖父;排在第五位的是河內公獨孤信,隋文帝楊堅的岳父。

顯赫的家世,加上過人的天資,讓李密在年輕的時候,便擁有了不凡的見識和志向,身上流露出一種超乎常人的特質,被時人稱爲項羽重生。隋煬帝楊廣在衆多年輕衛兵中一眼就發現了他,對宇文述道:“左邊隊伍中的黑臉小孩,眼珠子亂轉,一看就不老實,以後不要讓他擔當宿衛。”(帝曰:“此兒顧盼不常,無入衛。”)

隋煬帝一句話,斷送了李密在隋朝的發展之路,爲他以後反隋埋下種子。

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麗時,派楊玄感在後方督運糧草,主持後勤工作。楊玄感不思報答隋煬帝,卻爲了個人野心,開始造反。

楊玄感派人把好友李密從長安請到黎陽,爲其出謀劃策。對隋朝已沒有任何好感的李密,給楊玄感獻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出其不意,長驅直入幽州,扼其咽喉,斷絕隋煬帝的歸路,不過旬月,可不戰而擒;

中策,率衆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而守之;

下策,選拔精銳,日夜兼程,襲取東都洛陽,以號令天下。

楊玄感把下策看作上策,率兵攻打洛陽。結果,洛陽長時間沒打下來,反而招來了朝廷各路兵馬。很快,楊玄感兵敗自殺,李密命運也跟着發生轉變,從一個貴族變成了朝廷的通緝犯。

從此,李密變更姓名,四處逃亡,着實過了幾年苦日子。

2、入瓦崗如魚得水

隨着天下局勢越來越混亂,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李密迎來了出頭的時機。

李密分析各支綠林隊伍,認爲瓦崗寨的翟讓實力最強,且爲人豪爽仗義,便讓弟子王伯當引薦,投奔了翟讓。

在翟讓這裏,李密很快脫穎而出,展示出自己非凡的才能和見識。在李密的謀劃下,翟讓的實力越來越強,開始佔據諸多州縣,獨霸一方。

瓦崗寨的崛起引起朝廷注意,派滎陽通守張須陀前來討伐翟讓。張須陀乃隋末名將,帶出過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猛將。翟讓多次敗在張須陀的手下,得知他前來討伐,心中非常害怕。

李密安慰翟讓說:“須陀勇而無謀,剛剛取得大勝,很是驕狂,可一戰而擒。公只管列陣以待,密必爲公破之。”

翟讓將信將疑,領兵出戰。

李密利用張須陀輕視翟讓的弱點,採取誘敵之計,將張須陀引入了埋伏圈。翟讓、李密、徐世勣、王伯當等人合力將張須陀的部隊團團圍住,張須陀殺出重圍,往來營救出自己的部隊時,戰死沙場。

此戰過後,瓦崗軍威名大震。翟讓令李密統領屬於自己的軍隊,建立自己的營寨。這時候的李密,尚能勤儉樸素,所得金銀財寶全都分給屬下,威望越來越高。

次年,李密又向翟讓獻計,率精兵長途奔襲,攻下洛陽附近的大糧倉興洛倉。結果不出李密所料,瓦崗軍順利拿下興洛倉,實力又得到大大的提升。

取得巨大成功之後,翟讓認爲自己的才能威望遠不如李密,於是,推讓李密爲主,上尊號爲“魏公”。通過此事可以看出,翟讓有自知之明,也有胸懷,雖是一赳赳武夫,卻是深明大義,光明磊落。

此時的瓦崗寨,除了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等英雄外,裴仁基、裴行儼、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名將也紛紛投奔而來。瓦崗寨到了最輝煌的時刻,李密也走到了人生的最頂峯。

3、錯失奪取長安良機

上天待李密不薄,問鼎天下的機會擺在了他面前。

新歸順的部屬柴孝和向李密建議:派翟讓、裴仁基等人在洛陽附近穩住局面,李密率領精銳向西拿下長安,以關中爲根據地,再來爭霸天下。

可是,給別人出謀劃策頭頭是道的李密,等到給自己拿主意的時候卻糊塗了。他表明自己的看法:“我所部皆山東人,見洛陽未下,誰肯從我西入!諸將出於羣盜,留之各競雌雄,如此,則大業隳矣。”

說白了,他捨不得洛陽附近的幾個大糧倉,並害怕留下的衆人發展自己的勢力,自立爲王,不再從屬於他。

想想當年李密給楊玄感謀劃的上中下三策,中策西入長安,下策攻打洛陽。而他竟和楊玄感一樣,都選擇了下策——謀取洛陽——這不是造化弄人,而是自身德行不夠,被既得利益迷惑了雙眼。

李密錯失良機,北邊太原的李家父子卻在積極籌劃起兵,準備攻取長安。

李淵除了整頓內部兵馬之外,還搞好外交關係,爲自己攻取長安創造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首先,李淵卑辭厚禮交好突厥,以免突厥兵馬從背後偷襲,擾亂自己的後方。之後,李淵又給李密寫信,與其交好,言明共同匡扶天下;其真實意圖是讓李密在中原牽制住朝廷的兵馬,使其沒有精力西進關中。

李密仗着自己兵馬強盛,回信表示想當盟主。李淵馬上覆信,卑辭誇獎李密,願意尊他爲盟主。

李密得信後洋洋自得,對衆將道:“唐公推舉我爲盟主,天下不足定矣。”

就這樣,李密在洛陽附近與朝廷的兵馬鏖戰,將奪取長安的機會拱手讓給了李淵。

4、接連犯錯釀大敗

雖然失去天賜良機,但只要自己不犯錯、不作孽,事情還有轉圜的餘地,霸業尚可圖。

可是,李密卻是接二連三犯錯。

第一個錯誤,殺掉翟讓,大失人心。

翟讓將頭把交椅讓給李密,其親信難免有些怨言。與翟讓有矛盾的人將這些話傳給李密,勸李密除掉翟讓。李密一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親信的反覆勸說。於是,李密精心擺下一場鴻門宴,將毫無戒心的翟讓殺掉。

在這場衝突中,瓦崗老將徐世勣被砍中脖子,血流如注,幸虧王伯當及時出言搭救,才免於一死。另一老將單雄信則嚇得叩頭請命,才被饒過。

翟讓雖然能力不及李密,但在瓦崗寨的人緣很好。他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被李密突然殺害,讓很多人震驚不已。雖然李密及時安撫了人心,但衆人心中的裂痕已無法修補。

還沒有奪得天下,便這樣對待讓位給你的大哥,那將來奪得天下呢?

第二個錯誤,接受洛陽朝廷的招安,與宇文化及死磕。

宇文化及作亂,殺掉隋煬帝,帶領十幾萬兵馬往東都洛陽殺來。新成立的洛陽朝廷想招安李密,讓李密替他們抵抗宇文化及。

李密也想佔領洛陽,自然不想讓宇文化及染指,便同意招安,與洛陽朝廷聯合。

於是,李密率領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的兵馬展開了激戰。雖然最終打敗了宇文化及,但瓦崗軍的精兵良馬死傷很多,實力受到極大的損耗。

第三個錯誤,輕視王世充,招致大敗。

王世充奪得洛陽城內的大權,乘着瓦崗軍元氣大傷、疲憊不堪的時機,前來進攻。

裴仁基提出把守各路關口,等王世充食盡疲憊之時,再與之決戰。李密一開始很贊同裴仁基的意見,但多數將領認爲王世充的軍隊多次敗在他們手下,不足爲懼,主張主動與王世充決戰。

在衆人的鼓譟下,李密耳根子軟的毛病再一次顯現出來,聽從了大多數將領的意見。

將領驕狂,士卒心怠,其結果可想而知,瓦崗軍大敗。

大敗之際,瓦崗軍人心離散的矛盾爆發出來,本就已與李密離心的單雄信等許多瓦崗將領投降了王世充。

慘敗給王世充,是前面幾個錯誤累積造成的。李密若能召集瓦崗寨的兄弟,重新聚攏人心,東山再起還是有很大希望的。比如,徐世勣在黎陽擁有重兵,去找他是個很好的選擇。可是,李密想起在殺翟讓之時,差點也將徐世勣殺掉,便不敢再去找徐世勣。

心態浮躁、猶豫彷徨之際,李密作出一個以後讓他悔青腸子的決定:西入長安,投奔李淵。

5、反覆無常終致敗亡

李密是帶着兩萬人投奔的李淵,足見這時他的實力還是很強的。而且,這兩萬人之中,還不乏魏徵、王伯當、賈閏甫這樣能臣宿將。

李淵大喜,給了李密很好的待遇,還把表妹獨孤氏嫁給了他,當然要防着他,所以沒有給他實權。

這對有雄心壯志、曾經叱詫風雲的李密來說,自然不會滿足,處處感到憋屈。但他在決定投奔李淵之時,就應該想到這一點——一隻老虎怎麼會容另一隻老虎武裝在身?

接下來,有一件事更是深深刺激了李密,促使他走上了不歸路。

此時,徐世勣在黎陽雄踞一方,誰也沒有歸順。魏徵自告奮勇,請命去勸降徐世勣。李淵提拔魏徵爲祕書丞,帶着書信去勸降徐世勣。

徐世勣看了書信後,決定歸降李淵。徐世勣派長史郭孝恪當使者,並對他道:“此處的民衆土地,皆魏公所有。我若上降表貢獻出去,是利用魏公的失敗,給自己邀功求取富貴,吾以此爲恥。如今應該把所轄郡縣戶口糧食兵馬的數目送給魏公,讓他自己獻給唐皇。”

李淵見徐世勣的使者到來,沒有給自己降表,只有送給李密的東西,感到非常奇怪。

郭孝恪把徐世勣的意思告訴李淵,李淵非常感動,賜徐世勣姓“李”。

李密拿到徐世勣送給自己降表的那一刻,心中五味雜陳,恨不得拿腦袋撞牆。他因爲自己小肚雞腸,害怕徐世勣報復自己,不敢去黎陽找徐世勣。可萬萬想不到,徐世勣竟如此忠貞。

本就蠢蠢欲動的李密,胸中的烈火燃燒起來。他向李淵請命,去山東招撫舊部。李淵預料到他可能會一去不復返,但還是派他去山東,並且允許帶上王伯當、賈閏甫等舊部。

走到桃林縣時,李淵給李密傳來旨意,所部人馬留在原地,讓他單騎回長安。李密擔心回去就再也出不來,便決定造反。

賈閏甫、王伯當都勸李密不要造反,李密不聽。賈閏甫棄李密而去,王伯當跟着李密打下了桃林縣。

李密一反,唐朝附近州縣兵馬開始圍追堵截。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判斷李密會從熊耳山南經過,便在此設下伏兵。李密和王伯當果然從此經過,被伏兵殺死。

一代梟雄就此隕命,年僅37歲。

6、沒有當帝王的胸襟啊

縱觀李密的一生,用“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來形容,恰如其分。

令人唏噓感嘆的是,李密博學多才、謀略過人,給楊玄感、翟讓出謀劃策時,是何等的英明睿智。爲什麼他登上高位,給自己作決策的時,怎麼就變得昏聵平庸了呢?

究其原因,是登上高位後的各種利益誘惑,迷惑了李密的心智,讓他再也不能作出最明智的決策。

打下興洛倉,李密應乘勢西入長安。他明白這是上策,可他擔心留下諸將發展自己的實力,自立爲王,便放棄了奪取關中地區的絕佳時機。

李密患得患失,害怕翟讓再把瓦崗寨的頭把交椅搶回去,便無端殺掉了翟讓。他知道殺掉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翟讓是不對的,可他還是這麼幹了。

與王世充交戰前,李密同意裴仁基分兵固守的意見,而且發表了很高明的見解。可是,他經不住單雄信等人的鼓譟,放棄了自己正確的見解……

總之,德行不足,讓登上高位的李密驕矜之心漸起,迷失自我,一步步走向失敗。

世人看成功,往往只注重能力,而忽視德行。而實際上,德行纔是一個人取得多大成就的基石。能力決定一座樓蓋得有多高,而德行好比高樓的地基,地基越牢固,高樓才越穩固。若地基不牢固,樓蓋得越高,倒得越快。

論個人能力,十個劉邦也不是項羽的對手。然而,劉邦能令天下歸心,蕭何、張良、韓信願意爲之效勞,靠的是胸懷天下之德。若僅以利誘之,濰水之戰後,韓信早就聽信項羽使者之言,自立爲王;其所以不反,全在感念劉邦之德。

李世民亦有胸懷天下之德,虛懷若谷,禮賢下士。徐世勣、魏徵、秦叔寶、程咬金在李密手下均不得施展才華,而在李世民手下,皆建立卓越功勳,位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

比較下來,李密眼睛只盯着洛陽那幾個大糧倉,而不知讓手下的英雄豪傑經略天下,何其渺小也。

高處不勝寒者,又何止止李密一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身居高位之後,不懂得修練自己的德行,爲所欲爲,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欲登高位,必先修德。

古代的聖賢,沒有欺騙我們。

相關文章